山东某饲料厂采购经理老李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豆粕期货走势图,手里的计算器已经按了十几遍——如果现在不锁定第四季度原料成本,全年利润可能缩水380万。这个场景折射出所有从业者的焦虑:豆粕第四季度趋势究竟怎么走?本文用三个实战场景拆解破局之道。

10月巴西新豆即将到港,广东某企业通过三组数据预判:
| 采购方案 | 风险系数 | 潜在收益空间 |
|---|---|---|
| 现买现用 | ★★★★ | -5%~+3% |
| 锁定60%用量 | ★★☆ | -2%~+8% |
| 期权对冲 | ★☆☆ | -1%~+12% |
关键操作:当港口现货价低于期货200元/吨时,启动"现货+卖保"组合策略。

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
动态调整公式:
每减少1%豆粕用量需补充:
► 0.92%菜粕(38%蛋白)
► 0.08%晶体蛋氨酸
► 0.15%复合酶制剂
四季度需紧盯两大政策窗口:

区域套利模型(以华东-华南为例):
► 价差>180元/吨时启动调运
► 需扣除23元/吨短驳费用
► 最佳调运周期为价差持续5天以上
跟踪豆粕市场十二年,我认为豆粕第四季度趋势的核心变量在油厂策略。山东某集团已启动"低开机率高溢价"模式,通过控制压榨量维持基差,这种操作可能导致现货价较期货升水150-200元。
最新卫星数据显示,美豆收割进度较去年快8天,这或许引发11月踩踏性抛售。建议中小饲料厂抓住3400-3500元/吨的价格窗口,分批建立安全库存。突然想到,若生物柴油政策加码,豆油需求激增可能改变整个压榨平衡表——这或许才是四季度的最大黑天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