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第129号公告,明确暂停受理加拿大输华豆粕的检疫审批。这一决定直接影响到国内年进口量约80万吨的豆粕供应链,导致当月豆粕期货价格单日最高涨幅达5.7%。本文将解析政策背景与应对路径。

政策实施的直接诱因
加拿大豆粕输华植物检疫证书多次检出重大风险物质是核心导火索。2025-2025年期间,中国海关在加方豆粕中累计截获菜豆荚斑驳病毒(BPMV)12批次,该病毒可导致大豆减产30%-80%(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司)。更严重的是,2025年8月厦门港到岸的3.2万吨加拿大豆粕中,发现混有黑胫病侵染的油菜籽残体,构成重大生物安全威胁。
国内饲料企业的替代选择
根据2025年5月最新贸易数据,巴西成为最大受益方:
| 来源国 | 2025年进口量 | 2025年1-4月进口量 | 价格波动 |
|---|---|---|---|
| 巴西 | 220万吨 | 105万吨(+47%) | +8.3% |
| 阿根廷 | 75万吨 | 38万吨(-12%) | +11.6% |
| 美国 | 60万吨 | 33万吨(+22%) | +6.9% |
广东某年产50万吨饲料的企业通过调整配方,将加拿大豆粕用量转由22%巴西豆粕+8%印度菜粕替代,成本增幅控制在3.2%以内。

加工工艺的适应性改造
加拿大豆粕因低温压榨工艺保留更多活性蛋白(含量达46%-48%),转向其他来源需调整预处理参数:
远期应对策略建议
建立双循环供应体系是根本解决之道:
浙江某畜牧企业已与黑龙江农垦签订20万吨国产非转基因豆粕采购协议,到岸价较进口产品低9.7%。建议年用量超5万吨的企业建立原料战略储备库,库容至少满足45天生产需求,这是应对国际供应链波动的最佳缓冲策略。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