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新手买美豆粕都栽在计量单位上?去年广东有个饲料厂老板,一船进口豆粕因为搞错计价方式,平白多掏了八万块运费。这事儿听着玄乎,但搞懂美豆粕的计量门道,真能让你少走三年弯路。

先说个冷知识:国际贸易里90%的农产品交易都按吨走量。不是老外轴,这里面有硬道理。美豆粕海运时,整船装48000吨刚好吃满水位线,换成其他计量单位光改集装箱就得赔死。每吨节省7美元装卸费,这账可不是小数目。
最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数据挺说明问题:吨位计价比散装采购平均每单省3.2%手续成本。好比你去批发市场买苹果,整箱搬肯定比拆零买划算,一个理儿。

市面上常见的三种坑人算法:
| 计量方式 | 常见猫腻 | 额外成本 |
|---|---|---|
| 按吨 | 含水量做手脚 | 每吨多付50元 |
| 按袋 | 克重不足 | 损失率8% |
| 按船 | 掺入其他杂质 | 质量降两级 |
上个月连云港查获的那批掺假美豆粕就是例子,说是按吨计价结果每袋暗扣三斤,两千吨货愣是短了九吨。所以说,计量单位选对了还得防着这些花活。
去年宁波口岸的统计数据有意思得很:按吨采购且验收合格的商户,全年平均损耗率才1.7%,比散买客户低六成。这笔账你要是会算,今年采购季至少能省出辆国产SUV。

最近跟北美贸易商唠嗑得知个新趋势:现在农场主都兴搞浮动吨价合约,价格随每月船运指数波动。要我说啊,计量单位这事儿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得自己试。但有一点铁律颠扑不破——大宗买卖还得按吨算,这是国际农产品的江湖规矩。记住喽,跟美国人做生意,吨位就是话语权!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