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隔壁老张又蹲在牛圈里发愁。他那批育肥牛已经养了十个月,眼看着出栏时间快到了,饲料成本却蹭蹭往上涨。摸着牛背上的膘,他突然想起抖音有人说"育肥后期要少喂豆粕",这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先说 :育肥后期必须加豆粕!但得讲究科学配比。根据内蒙古农牧厅2025年数据,完全停用豆粕的牛群,出栏时每头少赚800-1200元。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往下看你就明白了。
核心矛盾点在于:既要保证肌肉生长,又要控制饲料成本。2025年某养殖场做过对比实验:
| 组别 | 豆粕用量 | 日增重(kg) | 料肉比 | 每头净利润 |
|---|---|---|---|---|
| 常规组 | 10% | 1.35 | 5.8:1 | 4280元 |
| 零豆粕组 | 0% | 0.92 | 7.1:1 | 3120元 |
| 优化组 | 8% | 1.41 | 5.3:1 | 4670元 |
这组数据打脸了"完全停用更省钱"的说法。关键发现:完全停用豆粕导致增重速度下降32%,饲料转化率恶化22%。但盲目加到15%的对照组,利润反而比优化组少390元/头。

第一步:看体重定基准
第二步:算成本调结构
举个真实案例:2025年12月,玉米价格涨到2.8元/公斤时,内蒙养殖户王师傅把豆粕从10%降到7%,同时:
✔️ 添加1.5%菜籽饼补蛋白
✔️ 每吨料加3kg蛋氨酸
成本直降280元/吨,日增重反而提高0.15kg
第三步:观察粪便状态
🔍 健康信号:粪便成型呈叠层状,落地后3-5层
⚠️ 危险信号:粪便过稀或带未消化颗粒,说明蛋白过剩

最近走访了17个千头规模场,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智能饲喂系统用户普遍比传统养殖户多用2%-3%豆粕。问过技术员才知道,系统能精准控制:
这套组合拳让料肉比稳定在5.5:1以内。河北某牧场2025年12月-2025年3月的记录显示,同等出栏重下每头节省豆粕23kg,综合效益提升15%。
误区1:用预混料就不用豆粕
山西李老板去年照着某品牌浓缩料说明操作,结果30头牛集体出现蹄部肿胀。检测发现:
✖️ 浓缩料实际蛋白含量仅28%(标注36%)
✖️ 完全停用豆粕导致蛋氨酸严重不足

误区2:豆粕越新鲜越好
江苏某养殖户用刚出厂的豆粕,反而引发牛群胀气。后来才懂:新鲜豆粕需陈化72小时,让抗营养因子自然降解。
回到最初的问题——要不要加豆粕?我的建议是:
最后说个冷知识:育肥后期牛对豆粕的消化率其实比前期高18%-22%。那些喊着要停用的人,可能从没算过这笔账——用好豆粕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在捡钱!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