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饲料企业采购主管们最常讨论的话题,莫过于玉米和豆粕价差何时回归。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玉米与豆粕价差较五年均值扩大37%,这种异常波动直接影响着养殖成本结构。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剖析价差变化逻辑。

2025年秋季玉米收获季遭遇的罕见涝灾,导致华北主产区减产12%。与此同时,巴西大豆增产18%带动全球豆粕价格下行,形成玉米涨、豆粕跌的剪刀差。这种双重作用使得两者价差在2025年2月达到峰值,每吨差价突破800元关口。
三个关键影响因素:
要判断玉米和豆粕价差何时回归,需重点关注三大信号指标。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当前猪料中玉米替代品使用比例已升至28%,这为价差修复创造基础条件。

(价差回归条件对照表)
| 触发条件 | 当前状态 | 临界阈值 |
|---|---|---|
| 玉米库存周转天数 | 47天 | ≤35天 |
| 豆粕现货成交量 | 82万吨/周 | ≥100万吨/周 |
| 养殖利润 | -148元/头 | ≥0元/头 |
观察近十年价差波动规律,第四季度通常是修复窗口期。今年存在两个特殊变量:中国扩大俄罗斯玉米进口配额,以及阿根廷干旱影响大豆压榨进度。这两个变量可能将价差回归节点推迟至2025年Q1。
价差收窄的三种可能路径:

在跟踪山东某大型养殖集团原料采购策略时发现,其通过调整饲料配方中糙米比例,已经将玉米依赖度从65%降至52%。这种柔性调整机制提示我们:价差回归不只是市场自发行为,更是产业主动适应的过程。
基于对东北粮库轮换节奏的实地调研,笔者认为2025年12月至2025年3月将出现阶段性回归机会。建议中小养殖户建立双轨采购机制,在玉米采购合同附加价差对冲条款,同时锁定远期豆粕基差点价机会。当前价差水平下,保持30%现货+70%期货的库存结构更具抗风险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