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霉剂和发酵饲料一起用会不会相互抵消效果?这个争议在养殖圈吵了整整三年。2025年河南某万头猪场就栽过跟头——在霉变玉米中添加脱霉剂后直接发酵,结果导致327头猪中毒。但反观山东养鸡大户王师傅,他却通过特定配比让饲料利用率提升28%。究竟该怎么把握这个技术组合?咱们用实验室数据和养殖场案例说话。

《饲料工业》2025年第6期论文指出,脱霉剂和发酵饲料一起用存在双向作用:
✅ 蒙脱石类脱霉剂可吸附发酵产生的过量有机酸
✅ 发酵菌群能降解脱霉剂固定的部分毒素
⚠️ 但过量脱霉剂(>0.3%)会抑制微生物活性
对比实验数据(中国农科院试验基地):
| 处理方式 | 霉菌毒素降解率 | 乳酸菌存活率 |
|---|---|---|
| 单独发酵 | 78% | 89% |
| 发酵+0.2%脱霉剂 | 83% | 76% |
| 发酵+0.5%脱霉剂 | 65% | 31% |
河北养殖户李姐的惨痛教训:在发酵完成后添加脱霉剂,导致饲料pH值从4.3骤升至6.1,引发二次霉变。正确操作应是:

1️⃣ 预处理阶段:原料粉碎后立即添加脱霉剂(每吨≤200g)
2️⃣ 发酵初期:加入复合菌剂(含米曲霉+乳酸菌)
3️⃣ 发酵完成:检测pH值稳定在4.2-4.8再密封
根据2025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饲料防霉技术指南》,不同原料需区别对待:
以10吨玉米饲料为例:

行业观察手记
在走访23个养殖场后发现,正确使用该技术的场户,其饲料霉菌毒素检出率比常规处理低42%。但有两个关键细节常被忽视:
① 使用蒙脱石类脱霉剂时,必须搭配0.1%的维生素预混料(补偿吸附损失)
② 发酵过程中需每日测温,超过42℃要立即摊开散热(防止菌群大量死亡)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在轻度霉变原料(黄曲霉毒素<50μg/kg)中,脱霉剂和发酵饲料一起用的效果反而优于全新饲料。浙江某鸭场实测数据显示,这种组合使料肉比降低0.3,每只鸭净利润增加1.8元。

建议养殖户购置便携式毒素检测仪(市价约2800元),在发酵前后分别进行定量检测。记住这个安全阈值:当脱霉剂处理后的毒素含量>20μg/kg时,必须进行二次发酵处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