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王家用豆粕养猪每头多赚三百块?你绝对想不到问题出在哪儿!去年河北养殖户老刘换了批豆粕,三个月饲料成本凭空蒸发两万块,这事儿得从豆粕的使用特点说起。
豆粕捏在手里为啥会结块?这事儿得问含水量。12%是行业红线,超过这个数霉菌能开party。上个月山东饲料厂抽检发现,某批次豆粕含水量飙到15%,直接导致猪群集体腹泻。
产地 | 合格含水量 | 超标后果 |
---|---|---|
东北豆粕 | 11%-12% | 保质期延长3个月 |
进口豆粕 | 10%-11% | 运输损耗降低5% |
劣质豆粕 | 13%-15% | 霉变风险增加80% |
都说豆粕蛋白高,咋测出来总打折扣?关键要看80%溶解度这个硬指标。河南某养殖场去年买了批溶解度72%的豆粕,猪仔生长速度直接慢了两周,你说亏不亏?
实验室数据表明:溶解度每降5%,饲料转化率跟着掉3个百分点。这事儿就好比买矿泉水,看着都是液体,喝起来根本不是那个味儿。
豆粕颗粒太粗会怎样?江苏饲料厂做过对比实验:粒度3mm的豆粕比1.5mm的,猪群消化率足足差了18%。最佳粉碎粒径在1.0-2.0mm之间,这个区间营养释放最充分。
重点来了:粉碎每细0.5mm,电费成本涨8%,但饲料报酬率能提升12%。这笔账怎么算划算,养殖户心里得门儿清。
最近跟业内老手唠嗑得知个猛料:现在讲究"冷榨豆粕"的新工艺,能保住更多活性蛋白。不过话说回来,甭管啥新概念,记住三要素——含水量、溶解度、粉碎度,这三板斧耍明白了,饲料钱绝对不白花。九月行业报告显示,会看这仨指标的养殖户,平均每吨饲料少花两百块,这事儿够实在吧?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