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猪舍里,老张蹲在刚清扫的粪便堆前数虫子,手指头沾着露水和泥巴——前天刚驱完虫的30头育肥猪,有5头各拉了十几条白花花的蛔虫,剩下的猪圈却干干净净。这场景让干了十年养殖的老张心里直打鼓:"不是说每头猪都得驱虫吗?咋有的猪拉虫像下雨,有的像便秘?"

去年河南某猪场的案例最能说明问题:300头猪驱虫后,28%的猪排出20-40条虫,15%的猪排出5-10条,剩余57%竟一条未见。这种参差背后藏着四个致命陷阱:
① 药物分布生死局
拌料驱虫时,强势猪可能吃掉双倍药量导致中毒,弱势猪摄入不足反而驱虫失败。就像搜索结果[1]中养殖户遇到的,63头猪仅5头排虫,明显是拌料不均所致。

② 寄生虫的"狡兔三窟"
• 蛔虫成虫易驱,幼虫却在肝脏形成乳斑(每平方厘米肝脏最多发现38条幼虫)
• 肺丝虫需特定药物才能驱除,普通伊维菌素无效
• 鞭虫深埋肠壁,需连续用药7天才能根除
③ 猪只体质分水岭
妊娠母猪驱虫后平均排虫量比育肥猪少63%,因其免疫力抑制寄生虫繁殖。而僵猪体内往往盘踞着200-300条不同发育阶段的寄生虫。
④ 环境再感染陷阱
未及时清理的虫卵,在潮湿环境中3天即可重新孵化。有数据显示,驱虫后未消毒的猪舍,14天内再感染率高达91%。

第一看虫体状态:
第二算时间账:
第三做环境检测:
取10处不同区域的猪粪混合检测,若每克粪便含5000个以上虫卵,即便未见成虫也需立即二次驱虫。去年河北某场就因此避免了一场潜在危机——表面仅3头猪排虫,实际全群感染率达100%。

结合二十年临床经验,推荐"三阶驱虫法":
阶段① 预备期(驱虫前3天)
阶段② 实战期(7天用药)

| 猪群类型 | 用药方案 | 每日成本 | 预期排虫量 |
|---|---|---|---|
| 育肥猪 | 阿苯达唑40mg/kg + 伊维菌素0.3mg/kg | 0.8元/头 | 15-30条 |
| 母猪 | 多拉菌素注射液0.1ml/kg | 2.3元/头 | 5-8条 |
| 仔猪 | 芬苯达唑20mg/kg | 0.5元/头 | 3-5条 |
阶段③ 巩固期(驱虫后15天)
场景1:驱虫后反增多
上个月广东陈老板就遇到这种情况——驱虫第3天排虫200条,第5天暴增至500条。这其实是隐藏的虫卵大规模孵化,应立即:
场景2:肉眼无虫却持续消瘦
很可能是鞭虫作祟(每头猪肠道可寄生300-500条)。建议:

从业三十年的李兽医常说:"看见的虫要治,看不见的虫更要防。"去年我们处理过最棘手的案例——某千头猪场驱虫后仅见7条虫,但通过粪便检测发现每克含1.2万个蛔虫卵。及时采用"环境消杀+脉冲式给药"方案,避免了一场全军覆没的灾难。记住,会数虫的养殖户只能止损,懂防虫的才能真赚钱。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