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某养殖场,负责人老张发现一个怪现象:300头育肥猪中有23%出现蹄壳开裂、背部结痂,6头母猪连续两胎产下畸形仔。兽药经销商建议注射抗生素,但问题始终反复。直到省农科院专家现场取样,检测报告显示饲料中维生素A、生物素含量仅为国标值的52%和61%(参考:《畜禽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13种必需维生素,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A、D、E、K)和水溶性(B族、C)。当老张把自配饲料送检时,发现玉米-豆粕型基础料中的维生素D₃仅有82IU/kg,远低于育肥猪需求的200IU/kg(参考:《动物营养学报》)。更严重的是,高温制粒工艺导致30%的维生素C被破坏。
🛑关键矛盾:养殖户往往关注粗蛋白、能量指标,却忽视维生素的动态损耗。实验数据显示,开封30天的维生素预混料,其核心成分损失率高达18%-45%(见下表)。
| 维生素种类 | 开封时含量 | 30天后含量 | 损失率 |
|---|---|---|---|
| 维生素A | 10000IU/kg | 6200IU/kg | 38% |
| 维生素E | 50mg/kg | 32mg/kg | 36% |
| 维生素B₁ | 12mg/kg | 6.5mg/kg | 46% |
💡场景化案例:河北养殖户李大姐在饲料中添入3%的苜蓿草粉(天然维生素K来源),同时改用双层覆膜包装的维生素预混料。三个月后,母猪产仔健仔率从78%提升至92%,每头育肥猪节省药费11.6元。

精准检测先行
每季度送检饲料样品,重点关注维生素D₃、生物素、叶酸三项易缺指标。便携式检测仪现场10分钟可获维生素B族数据,误差率<8%(参考:《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
稳定供给策略
选择微胶囊包被型维生素添加剂,耐高温性能提升2.3倍。青绿饲料与配合饲料按1:4比例搭配,例如每吨饲料添加200kg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可减少25%的维生素A添加剂用量。
动态调整模型
建立不同生长阶段的维生素需求表,例如保育猪需要比育肥猪高40%的维生素B₂。当环境温度超过28℃时,维生素C添加量需增加15%-20%以缓解热应激。

Q:猪饲料里的维生素够不够,如何肉眼判断?
▶观察猪群三大信号:
① 眼睛分泌物增多(缺乏维生素A)
② 背部皮肤渗出褐色油状物(缺乏生物素)
③ 后肢摇摆(缺乏维生素B₁)
Q:维生素过量是否有害?
▶脂溶性维生素存在中毒风险,例如维生素A超过国标5倍会导致骨变形。建议通过预混料+天然饲料组合控制,避免单一来源过量。
📌终极提醒:当发现猪群出现异常脱毛、繁殖障碍时,请先自问"猪饲料里的维生素够不够",而不是盲目用药。据全国畜牧总站统计,科学补充维生素可使每头生猪增收37-52元,这才是藏在饲料袋里的真实利润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