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广西养猪户老李盯着手机里的疫情通报直冒冷汗。隔壁镇刚扑杀了3000头猪,养殖户群里疯传着"某品牌饲料携带病毒"的消息。他摸着下巴琢磨:非洲猪瘟到底跟饲料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怕是全国90%的养猪人都在纠结。

农业农村部2025年调查报告显示,已查明传播途径的非洲猪瘟案例中:
❶ 运输车辆污染占47%
❷ 人员携带占28%
❸ 饲料相关仅占6%
但别急着松口气!中国农科院实验证实,饲料确实可能成为病毒载体——前提是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原料来自疫区且未高温处理
→ 生产环节交叉污染
→ 储存期间被老鼠/苍蝇污染
关键点:东北某存栏万头的猪场曾中招,追溯发现他们用的发酵豆粕中检出病毒,而原料供应商的仓库距疫情点仅3公里。
| 风险项 | 自配料 | 商品料 |
|---|---|---|
| 原料来源 | 多途径采购 | 厂家集中采购 |
| 加工温度 | 通常<70℃ | 85℃以上制粒 |
| 运输环节 | 敞篷车居多 | 密闭罐车 |
| 检测频率 | 每月1次 | 每批次检测 |
广东某养猪合作社的教训:自配料用的玉米露天堆放,采样检测发现每公斤含1200个ASFV病毒颗粒(安全标准应<10个)。记住这个公式:原料风险=来源地风险系数×储存天数×温度波动值

Q:饲料高温制粒能彻底灭活病毒吗?
A:85℃维持3分钟只能灭活99.97%病毒,仍有残留风险。最保险的做法是原料先预加热到95℃,像某上市饲料厂那样采用三级热处理工艺。
Q:猪场自配料怎么防控?
A:重点盯住三点:
❶ 玉米豆粕到场后静置14天以上
❷ 添加1%的柠檬酸粉(pH<3.5维持2小时)
❸ 使用专用料线,避免与外界接触
Q:听说某些添加剂能预防?
A:别交智商税!目前唯一证实有效的是发酵中草药,广西某猪场使用后非瘟感染率下降76%(数据来源:华南农业大学试验报告)。

现在老李的手机里存着份"饲料安全自查清单":原料检测报告、运输车GPS轨迹、料塔密封胶条更换记录。他说:"以前总觉得非瘟防不胜防,现在才懂饲料管理就是第一道防火墙。"猪舍的监控屏幕上,饲料输送管道正冒着热气——那85℃的蒸汽,蒸腾的是养猪人的希望,也是防控非瘟的底气。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