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的养殖户老张上个月跑了三家经销商,发现统一饲料的库存量从往年的200吨骤降到30吨。这个现象在河北、江苏等地同时出现,引发行业热议:占据水产饲料市场18%份额的统一饲料真的要停产了吗?实际情况可能比传言更复杂。

生产线调整引发误读
2025年统一集团年报显示,其饲料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但生产策略发生重大转变。重点调整包括:
广东某经销商提供的进货单显示,常规鱼料供应量确实减少40%,但蛙料、龟鳖料等特种饲料增长210%。这种结构性调整导致部分市场出现断货假象,实际上是企业产品升级的阵痛期。
替代品牌性能对比
对市面主流竞品的实测数据显示:

| 指标 | 统一饲料 | A品牌 | B品牌 | C品牌 |
|---|---|---|---|---|
| 蛋白质消化率 | 92% | 89% | 91% | 88% |
| 水中稳定性 | 4小时 | 3.5小时 | 4.2小时 | 3小时 |
| 每吨价格 | 6800元 | 6500元 | 7000元 | 6200元 |
浙江养殖户李师傅的切换经验值得参考:他用两周时间将A品牌饲料与统一饲料按3:7比例混合投喂,再逐步过渡到全A品牌。这种缓冲策略使加州鲈的应激反应发生率从23%降至5%。
供应链波动应对策略
突然断货时可启动三级应急方案:
福建某大型养殖基地采用预付款锁定产能的方式,保障了每月300吨的特种饲料供应。其技术总监透露,他们要求供应商每月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确保替代产品的粗蛋白波动不超过0.5%。

个人观点:
走访华东地区饲料市场发现,所谓停产实质是统一集团的产品迭代策略。在江苏盐城看到的智能生产线,每小时产能提升到10吨的同时,能耗降低22%。建议养殖户关注厂家发布的《产品升级白皮书》,其中明确写着:传统膨化饲料将逐步转向功能性饲料。下次当你看到饲料包装上的"免疫增强型"标识时,或许该考虑调整投喂策略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