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养殖户老张发现鸡群产蛋量骤降30%时,还以为饲料出了问题。直到在鸡粪里发现扭动的白色线虫,才惊觉整个鸡场已爆发蛔虫感染。这种潜伏期长达28天的寄生虫,正悄悄吞噬着养殖利润。

蛔虫感染有什么明显征兆?
发病初期往往难以察觉,但三个细节会露出马脚:鸡冠由鲜红转为苍白,粪便中夹杂未消化的饲料颗粒,夜间栖架频繁传出"咯咯"异响。河北动物疫病预防中心解剖数据显示,感染20天以上的病鸡,小肠壁会出现火柴头大小的溃疡点。
如何选择驱虫药物?
市面常见驱虫药分为苯并咪唑类与阿维菌素类两大阵营。山东某规模化养鸡场的对比实验显示:
| 药物类型 | 驱虫率 | 安全间隔期 | 成本/千羽 |
|---|---|---|---|
| 阿苯达唑 | 92.3% | 7天 | 85元 |
| 伊维菌素 | 96.7% | 5天 | 120元 |
| 左旋咪唑 | 88.1% | 3天 | 65元 |
河南养殖户王大姐的用药方案值得借鉴:春季用阿苯达唑全群驱虫,秋季换羽期改用伊维菌素,这种轮换用药法使她的鸡场连续三年保持零感染。

用药后出现异常怎么办?
邯郸某养殖场曾发生集体中毒事件——给药后6小时出现13%的死亡率。事后检测发现,管理人员将水溶性药剂直接兑入含钙量超标的井水,导致药物变性。切记三个保命原则:兑药水温控制在25-28℃,给药前断食4小时,用药后2小时内密切观察鸡群状态。
环境消杀有哪些死角?
蛔虫卵能在土壤中存活11个月,常规喷洒消毒往往治标不治本。广西某生物公司的实验证实:用2%烧碱溶液浸泡地面30分钟,配合火焰喷枪灼烧,可100%杀灭虫卵。但要注意,水泥地面需提前润湿,防止高温爆裂。
预防复发该注意什么?
四川养殖户老李的教训发人深省:他在驱虫后继续使用旧垫料,导致14天后再度爆发疫情。现在执行"三新"标准:新垫料、新食槽、新栖架,配合每月粪检,成功将复发率控制在1%以下。

北京农科院的最新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2%的南瓜籽粉,能使蛔虫感染率降低47%。这种天然驱虫法特别适合产蛋期的种鸡群,既避免药物残留,又能提升蛋黄颜色。养殖户张师傅尝试后反馈:"鸡群羽毛明显光亮,每箱鸡蛋多卖3块钱。"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