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鸡舍里,老张攥着产蛋记录本的手直发抖——三千只海兰褐蛋鸡的产蛋率从95%暴跌到78%,日均耗料量却涨了15%。如何提高蛋鸡饲料能量才能挽回损失?这个看似专业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养殖场的生死存亡。

山东某万羽鸡场的对比实验数据(来源:《家禽科学》2025年第4期):
| 原料 | 代谢能(MJ/kg) | 成本(元/吨) |
|---|---|---|
| 普通玉米 | 13.8 | 2800 |
| 膨化玉米 | 15.2 | 3200 |
| 木薯干 | 14.1 | 2600 |
该场技术员发现:将饲料中膨化玉米比例从12%提升至20%,蛋鸡日均采食量减少8克,产蛋率反升3.2%。代谢能(饲料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每提高0.5MJ/kg,料蛋比可降低0.1。

河北李大姐的实战案例:
✅ 添加3%大豆油 → 料蛋比从2.3:1降至2.1:1
✅ 混合2%棕榈油 → 蛋壳厚度增加0.03mm
✅ 使用微胶囊鱼油 → 蛋黄颜色加深2个罗氏色阶
但河南某养殖场曾因操作失误导致损失:
× 夏季高温直接添加液态油 → 油脂氧化产生哈喇味
× 未添加抗氧化剂 → 维生素E损失35%
× 储存超30天 → 能量值衰减18%
现在他们的标准流程:

广西某饲料厂的生产参数对照(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实验报告):
| 工艺参数 | 常规组 | 优化组 | 能效变化 |
|---|---|---|---|
| 粉碎粒度(mm) | 2.0 | 1.2 | +12% |
| 调质温度(℃) | 75 | 85 | +18% |
| 制粒速度(rpm) | 350 | 280 | +9% |
该厂通过改造环模压缩比(从1:8调至1:6),使颗粒饲料硬度从90N降至65N,适口性提升导致日均采食量增加5g。
广东黄老板的监测数据触目惊心:
‖ 舍温28℃时 → 采食量下降15%
‖ 湿度>70% → 能量消耗增加12%
‖ 氨气浓度>25ppm → 维持能需求提升8%

他的应对方案:
① 安装水帘降温系统 → 高温季舍温控在26℃以下
② 使用吸附型除臭剂 → 氨气浓度<10ppm
③ 调整饲喂时段 → 凌晨4-6点补饲
热应激(高温导致的生理紊乱)指数每降低1个点,能量利用率提升0.8%。
◆ 表观代谢能:饲料中能被动物实际利用的能量值,检测误差需<2%
◆ 能量蛋白比:每兆焦代谢能对应的粗蛋白克数,产蛋期最佳值为12-14
◆ 热增耗: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损耗,占总能8-15%

站在改造后的自动化配料线前,老张突然发现个细节——精确控制调质温度后,每吨饲料代谢能提升0.3MJ。现在他逢人就念叨:"提高饲料能量不是堆原料,而是玩转每个生产细节。"最新行业研究显示(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报告):科学优化能量供给可使产蛋周期延长28天,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刷新。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