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雾刚散尽,王家庄的张大爷蹲在鸡舍前,手里攥着刚拌好的饲料团。金黄色的玉米碎混着深褐的豆饼渣,在粗陶盆里泛着油光。"咕咕"几声,芦花母鸡扑棱着翅膀撞开竹篱笆,把旁边喂成品饲料的李婶家鸡群都引了过来。这个画面,正是当下千万养殖户面临的真实写照。

为何要亲手调配鸡饲料? 饲料厂生产的全价料每斤要贵出两毛钱,这钱省下来能多养二十只雏鸡。更关键的是,去年邻村养殖场那批蔫头耷脑的肉鸡,兽医诊断就是长期食用含激素饲料惹的祸。老话说"鸡食如人食",自己调配能掐准玉米、豆粕、鱼粉的比例,就像给自家娃配营养餐。
原料哪里找最划算? 村东头磨坊的麦麸论麻袋买能便宜三成,油坊榨油剩下的花生粕最适合掺着用。秋收时节,晒场边散落的碎玉米粒装几蛇皮袋,够鸡群吃半个月。您要是在城郊搞养殖,菜市场的烂菜叶、豆腐坊的豆渣,都是不要钱的好东西。
具体怎么配比最科学? 下蛋的母鸡需要16%的粗蛋白,育肥的肉鸡要加到20%。拿最常见的三阶段配方来说:1-3周雏鸡用玉米55%、豆粕32%、鱼粉8%;4-8周青年鸡调成玉米60%、豆粕25%、麦麸10%;下蛋期再添2%贝壳粉。记住口诀:"玉米打底豆当家,鱼粉补钙顶呱呱"。

拌料时讲究"三翻六转",先用铁锹把干料混匀,再慢慢浇兑好的大蒜水。有个窍门您记着:往饲料里撒把干橘子皮,既能防霉又能驱虫。要是拌多了怕变质,装进腌菜坛压实密封,存个把月都不坏。
遇到结块发霉怎么办? 去年伏天,刘庄三户人家的自制饲料全长了绿毛。后来发现是玉米粒没晒透,含水量超过了14%。补救法子其实简单:晴天把霉料摊在水泥地上,兑入5%的生石灰粉暴晒,掺入新鲜麦麸还能救回七成。记住"宁干勿湿"的老经验,拌料前用牙咬颗玉米,脆响才合格。
添加剂到底要不要加? 镇上的兽药铺总推销各种预混料,其实自家有替代妙招。鸡蛋壳焙干碾碎补钙,蒲公英嫩叶切碎补充维生素,连灶膛里的草木灰都是天然矿物质来源。倒是要注意,发霉的花生粕万万用不得,那黄曲霉素能让整群鸡遭殃。

秋收后走进任何养殖户家,都能看见墙角堆着鼓鼓的编织袋。装玉米的青袋子,装豆粕的白袋子,装鱼粉的蓝袋子,像调色盘般整齐码放。张大娘有句口头禅:"鸡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她家鸡群冬天还能吃到烘干的南瓜籽和葵花盘。
当城里人花高价买土鸡蛋时,真正的行家早摸出门道:好蛋源自好饲料。那些蛋黄橙红、蛋壳硬实的土鸡蛋,九成都是吃自配料的鸡下的。下次您敲开鸡蛋时,不妨想想饲料盆里翻飞的搅拌铲,那才是美味的真正密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