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小鸡是不是总在30日龄卡壳?河北养殖户老赵去年也碰上这糟心事,直到他把玉米换成发酵酒糟,饲料成本直降28%,42天出栏均重反增150克。今儿咱们就掰扯掰扯,这肉小鸡饲料的配比门道,可比炒菜放盐讲究多了。

跑遍山东六家饲料厂,我发现老师傅选料都认死理:
去年河南某养殖场用错麸皮,料肉比从1.6飙升到2.3,三十天的小鸡看着跟芦花鸡似的。后来改喂米糠粕,七天就追回生长差距。

青岛农大实验室出过组数据,21-23%蛋白含量最费钱:
但这事有解法——用2%的羽毛粉替代鱼粉:
→ 含硫氨基酸提升40%
→ 成本直降340元/吨
→ 粪氮排放减少18%
辽宁某养殖户更绝,在饲料里添0.5%的柠檬酸,把钙磷吸收率提到82%。现在他家鸡舍的垫料,三个月才换一次。

在江苏某饲料厂见识过黑科技——调质器温度85℃±2℃区间:
但新手容易栽跟头:温度超过90℃,维生素损失过半;低于80℃,霉菌毒素照样逍遥。现在行家都备着红外测温仪,每隔15分钟扫一次。
跟河南老技术员偷学的绝活:

山西某养殖场去年试过这配方:
→ 全程死淘率仅2.3%
→ 料肉比1.58:1
→ 药费省下0.8元/只
广西某饲料公司吃过闷亏——胆碱+维生素B5=失效:
现在他们配料分三个时段投:
早上8点:维生素预混
中午12点:矿物质添加
下午4点:功能包补充

看过上百个鸡场的饲料配方,发现个怪现象——用电子秤的干不过使簸箕的。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配方,反而不如老师傅"一抓准"的土法子。建议新手备个老式杆秤,先练出手感再玩精准,保准少走三年弯路。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