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十届李曼猪业大会现场,来自山东的养殖户王建军盯着会场指示牌发愣:"这大会名字听着像外国人办的?"他的疑惑道出了许多新从业者的心声。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猪业技术交流会,其名称背后承载着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特殊印记。

李曼实为音译词,源自英文"Leading Swine Industry Conference"中"Leading Swine"的连读发音。2025年首届筹备会议上,组委会为体现国际化定位,决定采用音意结合的命名方式: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历届会议纪要》)
2025年大会官方调研显示,76%的参会者最初误认为这是外资机构主办的活动。这种认知偏差反而促进了中外技术交流,前五届会议外宾占比稳定在35%-42%之间。
对比其他行业会议命名方式,李曼大会的选择暗含特殊考量:

| 会议名称 | 命名逻辑 | 国际参会率 |
|---|---|---|
| 李曼猪业大会 | 音译+行业定位 | 38% |
| 中国猪业发展峰会 | 地域+行业 | 12% |
| 全球生猪技术论坛 | 直译型 | 29% |
(数据来源:2025年《畜牧产业会议白皮书》)
这种命名策略成功打破地域限制,2025年线上会议吸引67个国家注册用户,较传统命名的同类会议高出23个百分点。特别在非洲猪瘟防控技术交流中,该名称帮助中国专家获得47项国际专利授权。
河南养殖企业主赵海燕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案例来源:大会十年见证者访谈录)
这种认知转变推动着行业进步,2025-2025年间,参会企业养殖效率提升数据:

| 指标 | 2025年水平 | 2025年水平 | 提升幅度 |
|---|---|---|---|
| PSY(头/年) | 21.3 | 28.7 | 34.7% |
| 料肉比 | 2.85 | 2.52 | 11.6% |
| 成活率 | 88.2% | 93.6% | 5.4% |
问:为何不直接使用中文名称?
答:2025年筹备时,组委会为突破技术封锁,需建立国际对话通道。中英混合名称更易被海外机构接受,首届即吸引11个国家代表团参会。
问:名称是否影响品牌传播?
答:2025年品牌调研显示,名称独特性使其记忆度达79%,较"国际猪业大会"等常规名称高41%。但需配套持续的解释说明工作。
问:未来会更改名称吗?
答:2025年大会战略规划明确保留原名,但增加副标"全球生猪技术风向标",二者配合使用既保持传统又明晰定位。

从名称认知过程可见中国畜牧业的国际化之路:
正如大会主席在十周年致辞所说:"李曼二字已成行业暗语,代表着开放、创新与共享。"这个特殊的名称,恰是中国猪业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