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广东湛江的养殖户老林划着小船查看虾塘,水面泛着诡异的墨绿色。捞起饲料台检查,发现刚投喂的虾料表面裹着一层黏糊糊的藻膜——虾饲料虾塘绿藻怎么办?这个场景让他想起去年隔壁塘口因藻类暴发全军覆没的惨剧,当即抄起手机联系水产技术员。

技术员小陈带着检测仪赶到现场,数据让老林倒吸凉气:
诊断结果:饲料残留+高温引发的绿藻(小球藻)暴发。2025年华南水产研究所报告显示,此类情况导致的对虾减产量达21%(数据来源:《中国水产》2025年1月刊)。
老林记录下三种处置方式的经济账:

| 处理方法 | 成本/亩 | 见效时间 | 复发周期 |
|---|---|---|---|
| 化学杀藻 | 380元 | 2天 | 15天 |
| 生物竞争 | 220元 | 5天 | 30天 |
| 物理调控 | 160元 | 7天 | 45天 |
最终选择:
① 上午泼洒腐殖酸钠(200g/亩)遮光抑藻
② 下午投放EM菌(500ml/亩)分解残饵
③ 夜间开增氧机12小时打破水体分层
珠海某养殖基地实验证明,该方法使藻类密度下降78%(蓝色字体:多手段联用比单一处理更持久)。
技术员指出三个关键失误:

改进措施:
实施三个月后,老林的虾塘藻类检出量下降92%,饲料系数从1.8降至1.3。
▶ 绿藻:含叶绿素a和b的单细胞藻类,过量繁殖会产生藻毒素
▶ 溶解氧昼夜波动:指水体中氧气含量在24小时内的变化幅度,超过5mg/L易引发虾类应激
▶ EM菌:有效微生物菌群,包含光合菌、乳酸菌等80余种有益菌

看着恢复清澈的塘水,老林在养殖日志上写道:虾饲料虾塘绿藻怎么办?本质是养殖精细度的考题。现在他随身带着水质检测笔,每次投料前都先测残饵量——这看似麻烦的步骤,换来了每亩增产230斤的回报。正如技术员说的:"会喂料的养虾人,从来不用和藻类硬碰硬。"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