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养殖户群里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老王说他家鱼塘加了氨基酸饲料,产量提升了15%;老李却说加了反而鱼不吃食。这氨基酸到底是灵丹妙药还是智商税?咱们今天就把这事儿掰扯明白,顺便教大家怎么避开那些坑。
为什么非加氨基酸不可?
这得从鱼的消化系统说起。普通饲料里的蛋白质就像整块牛排,而氨基酸相当于切好的肉丁。研究发现,添加0.8%复合氨基酸能让饲料利用率提升18%,相当于每喂10斤饲料多长1.8斤鱼。广东肇庆的养殖场去年做过对比,加氨基酸的草鱼提前12天出塘,每斤多卖0.8元。
但注意!肉食性鱼类(比如鲈鱼)能自己合成部分氨基酸,但草鱼这种吃素的家伙,就跟吃全素的人容易缺维生素一个道理,必须额外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
自配料必须掌握的三大关键
添加比例怎么定?
记住这个公式:
幼鱼期(<10cm)→1.2%-1.5%
成长期 →1.0%-1.2%
育肥期 →0.8%-1.0%
去年湖北老张家没注意水温变化,20℃以下仍按1%添加,结果鱼群三天不进食,损失惨重。
不同鱼种区别对待
四种常见养殖模式对比表
模式 | 推荐添加量 | 成本增幅 | 收益提升 |
---|---|---|---|
高密度精养 | 1.2%-1.5% | +18% | +25% |
生态混养 | 0.8%-1.0% | +12% | +15% |
鱼菜共生 | 0.5%-0.8% | +8% | +10% |
传统散养 | 不建议添加 | - | - |
说到最后啊,我得提醒新手们:上个月镇上老刘买了批便宜氨基酸,结果检测发现是工业废料加工的,整个鱼塘翻肚皮损失八万多。我的建议是初次使用先做小范围试验,观察7天再决定。记住,养鱼是个技术活,不是把饲料往水里一撒就完事的,得跟照顾孩子似的细心观察。现在有些厂家吹得天花乱坠,咱们可得擦亮眼,记住这句话:见效快的未必好,稳定增收才是真本事!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