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鱼身上是什么东西怎么办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鱼身上是什么东西怎么办的知识,包括鱼身上长东西怎么治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1、全缸缓慢升温至30℃,加强过滤,爆氧,下大盐,适当换水三分之一(新水要晾晒过,注意要和鱼缸水等温),下黄粉。情况不严重的尽量别乱用外寄药等等,以防病情恶化。
2、升温爆氧,用杀灭水霉菌、霉菌等的特效药物——次甲基蓝,与盐、小苏打配成混合液,对病鱼进行药浴,或清洗鱼缸鱼池,药物有效时间较长。
3、病鱼停食隔离静养几天,用粗盐温水洗净伤口,除去毛状物,涂上红药水,再用土霉素药浴。再将土霉素粉下缸,3天后换水补药,一般一周左右下两次药就有效果,病愈后进入正常管理。
4、隔离病鱼,用棉签把白毛擦拭掉,然后用小苏打和盐水混合液药浴,或用高锰酸钾和盐水混合后浸泡病鱼20-30分钟杀菌。
5、保持水温恒定且适宜,避免长期低温;适当增加光照,例如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杀菌灯逐日映照数小时,可有用的抑止和消灭水霉菌。
1、鱼虱形似臭虫,略透明,体灰绿色,怀卵期虫体略呈黄色,体长约3-4 mm,一般多由天然饵料把它带入鱼缸中。多寄生于金鱼体上,热带鱼患此病者不多见。寄生时以它的一对吸盘吸附在鱼体上,靠吮吸鱼体血液为生。
2、在寄生生活中,鱼虱经常在鱼体上爬行,撕咬表皮及肌肉组织,使鱼痛痒难忍。初期病鱼急剧快游,急燥不安,有时以躯体摩擦池底、池壁以冀摆脱痛苦。被鱼虱寄生的鱼,食欲减退,体质逐渐瘦弱,抗病能力降低。当细菌、水霉菌和其它微生物侵入被鱼虱撕破的伤口处而发病,造成鱼的死亡。
首先是润滑作用。鱼类体表的粘液,可以大大减少鱼儿游动时阻力。其次是自我保护作用。当鱼儿不幸落入敌口时,粘液能帮助鱼儿挣脱“敌人”的控制;鱼类的皮肤大多薄而且嫩,极易被擦伤或挫伤,粘液能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同时,鱼类的粘液还有杀菌、消毒之效,能帮助鱼儿抵抗病菌的侵袭, 不少母鱼还将自己分泌的粘液当作“营养液”来喂食幼鱼。据专家们研究发现,母鱼产卵前后,分泌的粘液比平时多得多,这是因为此时需额外为幼鱼提供“粘乳”
鱼身上有一层黏黏的东西叫做粘液层,作用如下:
1、润滑和保护鱼体,如减少皮肤的摩擦阻力;
3、清除附着在鱼体的细菌和污百物,使体表滑溜易逃脱敌害。
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甚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中富有单细胞的粘液腺,能不断分泌粘滑的液体,使体表形成粘液层。
鱼的表皮下是真皮层,内部除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皮肤感受器和结缔组织外,真皮深层和鳞片中还有色素细胞、光彩细胞,以及脂肪细胞。色素细胞有黑、黄、红三种,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存在于普遍鱼类的皮肤中,红色素细胞多见于热带奇异的鱼类局部皮肤中。
光彩细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鸟粪素的晶体,有强烈的反光性,使鱼类能显示出银白色闪光,有些鱼类生活在海洋深处或昏暗水层,具有另一种皮肤衍生物—发光器腺细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质,氧化后发荧光,以诱捕趋光性生物,或作同种和异性间的联系信号,如深海蛇鲻、龙头鱼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种类。
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鳞片,鱼鳞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由钙质组成,被覆在鱼类体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护鱼体免受机械损伤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称。
鱼身体上长了白色絮状物是得了水霉病,治疗方法:
1、当鱼发病时(也就是身体上长满了白色絮状物的时候)使用亚甲基蓝(杀菌消毒的作用),一次的用量为2-3g每立方米的池水,尽量遍布全池,两天一次,一共两次。或者1%食盐与0.04%苏打混合液,浸浴,20分钟,每天1次,在其期间外加服用抗菌药物,以防止再次感染。
2、在鱼刚刚发病的时候可以在鱼缸中泼洒一些小苏打与二溴海因合剂来为鱼儿治疗,或者放入3%-5%的食盐水中浸洗鱼体5分钟,来治疗鱼儿的水霉病。
3、用水霉速清60ml/亩·米水体或硫醚沙星250ml/亩·米水体,遍布全池,每天一次,连用2天,之后隔一天再用碘力克200ml/亩·米水体全池泼洒。
首先是因为鱼身体表面受伤,在伤口愈合之前被水霉病菌感染,病菌在受伤处借助坏死的肌肉组织开始形成菌丝,菌丝向外生长,外形就跟棉絮一样的絮状物。
1、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池子淤泥过多,过多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另外用适量的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感染。
2、在捞鱼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把鱼的身体弄伤了,用20mg/L的碘力克浸泡十几分钟即可。
3、如果无可避免的还是让鱼受伤了,应该及时给鱼进行身体消毒,可以用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碘酒涂抹鱼的表体,严重时可按照五到十万单位/公斤鱼进行腹腔或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霉病
关于鱼身上是什么东西怎么办,鱼身上长东西怎么治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