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喂!最近有养殖户问我:"老王啊,为啥隔壁老张家黑鱼三个月长两斤,我家鱼苗喂半年还跟筷子似的?"这问题就跟问"为啥别人家水稻亩产千斤"似的——八成是鱼种没选对!今儿咱们就掰扯掰扯黑鱼家族的"户口本",保准看完你也能当半个"黑鱼户籍警"!
1. 乌鳢:北方塘里的"暴发户"
举个栗子:山东老张的5亩鱼塘,去年养乌鳢亩产8000斤,春节前冰层30厘米照样活蹦乱跳。
2. 斑鳢:南方人的"煲汤神器"
血泪教训:广西老李错把乌鳢当斑鳢养,结果煮出来的鱼汤被老婆骂"柴油味"。
3. 月鳢:家庭养殖的"乖宝宝"
1. 看头纹
2. 摸鳞片
3. 观尾巴
4. 闻腥味
1. 芦苇荡里的"伏地魔"——乌鳢[]
2. 石缝中的"狙击手"——斑鳢
3. 溪流里的"闪电侠"——月鳢
4. 稻田里的"伪装者"——线鳢
1. 杂交黑鱼:生态杀手
2. 外来物种:线鳢
惨痛案例:去年浙江某寺庙放生300斤线鳢,半年后整条河道鱼虾绝迹。
养了十年黑鱼,我发现选品种就跟找对象似的——合适最重要!去年我在江苏试养斑鳢,结果冬天水温降到8℃全塘翻肚,赔得底朝天。后来改养乌鳢杂交种,料肉比从2.8降到2.3,亩利润多了5000块。不过提醒三点: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黑鱼品种这本经,念好了是财神,念歪了是瘟神。记住啦!选对种、养对路、卖对时,这三板斧耍好了,黑鱼养殖路上少踩九成坑!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