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老李的鮰鱼塘闹了个笑话——他照着草鱼饲料配方喂叉尾鮰,结果鱼长得像豆芽菜。其实这玩意儿跟人吃饭一个理儿,不同生长阶段得吃不同的饭。咱们今天就把这饲料配比的窗户纸捅破,保管你听完就能上手调配方!
刚孵化的叉尾鮰苗跟新生儿似的,得吃高蛋白易消化的"奶粉"。这时候的配方要精细得像米其林大厨的手艺:
举个栗子,湖北某养殖场用这个配方,20天鱼苗从0.5厘米窜厘米,成活率飙到92%。记住这时候饲料要磨得比面粉还细,粒径不能超过1毫米,不然小鱼苗吃着噎得慌。

这个阶段就像青少年长身体,得营养全面还管饱。江苏的老王去年改良了配方,饲料成本降了15%,鱼却多长了20%:
有个坑得提醒新手:这阶段饲料蛋白含量要控制在32%-35%,太高了反而容易得脂肪肝。安徽某基地做过对比试验,蛋白38%的组反而比35%组增重慢13%。
这时候的鱼就跟健身达人似的,既要长肉又要塑形。蛋白可以降到28%,但必须搭配"运动套餐":

广东的养殖大户陈老板说,他在饲料里加了0.1%的酵母提取物,鱼肉紧实度提升两级,收购价每斤多卖2块钱。不过要注意,成鱼饲料颗粒要4毫米以上,太小了它们懒得张嘴。
冬天水温跌破10℃时,得给鱼准备"暖身套餐":
繁殖期的亲鱼更得精细伺候,山东某育苗场的秘方是往饲料里加0.5%的螺旋藻粉,产卵量直接翻番。不过这时候要严格控制棉粕用量,超过8%可能影响精子活力。

站在鱼塘边看着肥嘟嘟的叉尾鮰抢食,突然明白个理儿——配饲料就跟炒菜似的,火候、食材、调味差一点都不行。去年我用这套方法调整配方后,饲料系数从1.8降到1.5,相当于每吨饲料多赚300块。下次配饲料前,记得先摸清自家鱼的"口味",照方抓药才能养出金疙瘩!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