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儿得从膨化机说起,那玩意儿工作时温度能飙到130℃!就像你拿高压锅炖汤,鲜味都煮没了。维生素C在这种环境里15秒就损失50%,更别说娇气的维生素A了。
自问:高温膨化能不能绕开?
去年试过用低温膨化机,结果颗粒硬度不达标,鱼吃了直接肠炎。现在行业通行做法是——在膨化前中后三期分段添加保护剂。比如膨化前拌入0.3%的包膜维生素,能让存活率从35%提升到82%。
市面上吹得天花乱坠的,其实就三类管用:

上个月帮养殖场做对比实验,发现复合使用比单用某一种效果强3倍。特别是膨化后喷涂的液态添加剂,吸收率比预混型高28%。
| 类型 | 成本(元/吨) | 维生素保留率 | 保质期 |
|---|---|---|---|
| 天然抗氧化剂 | 180-220 | 68% | 3个月 |
| 合成抗氧化剂 | 80-120 | 85% | 6个月 |
| 微胶囊包埋 | 350-400 | 92% | 9个月 |
注意看保质期这栏!有些厂家玩文字游戏,标注的是添加剂本身的保质期,不是添加后的饲料保质期。去年我采购时就栽过跟头——明明写着保质期12个月,结果饲料三个月就结块。
现在流行在膨化机出口喷液态添加剂,看着挺高科技是吧?这里头门道可多了:

朋友厂子去年花20万上的喷涂设备,因为没控制好车间湿度,整批饲料含水量超标,最后只能当有机肥卖。
小规模养殖户别被专业设备吓住,咱有土办法:
重点来了:每喷洒5分钟就要摇晃喷雾器,防止沉淀。用这法子,我家200斤装的小型膨化机,维生素保留率也能做到75%以上。

血泪教训提醒:前阵子见人往膨化饲料里拌蜂蜜,说是能提高适口性。结果饲料还没装袋就板结成块,最后全喂了池塘里的罗非鱼。
干了八年饲料加工,算是看明白了——添加剂不是万能的,但不用是万万不能的。现在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膨化饲料每吨成本低于2800元的,基本都在添加剂上偷工减料。最近发现个野路子:往膨化机出口喷液态维生素时,掺入5%的茶多酚提取物,居然能把维生素保留率拉到90%以上。不过这事儿得控制好pH值,酸性太强会腐蚀设备,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