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头去年在添加剂上栽了大跟头——把酸化剂当酶制剂用,直接赔进去八万块!这事儿在村里都传成笑话了。今儿咱就仔细说,这饲料添加剂的分类门道到底该怎么摸?

去年山东某猪场老板买了复合维生素,结果猪群集体拉稀。检测报告出来人都傻了——维生素E超标三倍!农科院数据摆着呢:营养性添加剂必须遵循"缺啥补啥"原则:
(记住这个口诀:维生素不能当饭吃,微量元素宁少勿多)
广西那个被罚二十万的案例还记得吧?就是因为在饲料里同时加了黄霉素和盐霉素!现在划重点:

有个检测妙招:把添加剂溶在40℃温水里,要是起絮状沉淀的,八成会跟其他成分打架!
去年火遍全网的某品牌"纳米级添加剂",实测效果还不如普通石粉!三类智商税产品要警惕:
河北王大姐的教训血淋淋:花大价钱买的"德国原装"添加剂,结果产地是河南小作坊!

在养殖场干了十五年,我总结出三看三查法:
去年帮人把关时发现个怪事:同个批次的酸化剂,pH值竟然相差0.8!所以说啊,分类管理不能光看标签,得实测!
最新行业数据显示:正确分类使用添加剂能降低15%的养殖成本。但得提醒各位,今年农业农村部新规要求所有添加剂企业必须上传电子追溯码,买货时记得扫那个蓝色二维码!要我说,这规定一出,市面上至少三成浑水摸鱼的厂家得现原形!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