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养殖户都知道饲料质量是养好牲口的命根子,可到底该咋把控质量?今天咱们就仔细说说这事儿。先说去年河南老王家那档子事,他家买了批玉米当饲料,结果检测发现黄曲霉毒素超标三倍,直接赔进去五万块。这事儿就暴露了饲料质量控制的关键性。

饲料质量的头道关卡在原料采购。国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明确要求,企业得建立原料查验制度。山东某饲料厂的采购员老张有套自己的办法:每批玉米进货前,先用手抓两把搓一搓,发现碎粒超过10%立马退货。这招虽然土,但能筛掉三成不合格原料。
现在正规厂家都在用"三审三检"制度:审供应商资质、审检测报告、审运输条件;进场检外观、实验室检成分、留样检质量。像豆粕这类原料,得查粗蛋白含量是不是达标,水分有没有超标。河北某企业去年就查出三批掺假豆粕,掺了20%花生壳粉,全靠近红外检测仪及时发现了。
生产车间才是质量把控的主战场。湖北农业农村厅要求企业必须配备专业检化验员,这点特别关键。江苏某饲料厂的技术员小李有个绝活:看混合机电流表。电流稳定在35-40安培之间,混合均匀度才能达标,这法子比定时抽查管用多了。

现在先进企业都在搞"五定管理":定配方、定工艺、定设备、定人员、定标准。比如膨化温度必须控制在125±5℃,这个参数直接关系到饲料熟化度。去年广东某厂因为蒸汽压力不稳,导致整批饲料膨化不足,料肉比飙升到3.2,亏了十几万。
饲料出厂后的质量维护往往被忽视。海南的饲料企业摸索出"三防三控"经验:防潮、防鼠、防高温;控堆码高度、控周转周期、控运输条件。特别是梅雨季节,仓库湿度必须控制在65%以下,这点要人命。福建某养殖场去年就是仓库漏雨,导致20吨饲料结块霉变。
运输环节最容易出幺蛾子。现在规范的做法是装车时铺防潮垫,长途运输还要打"呼吸膜"。河北某物流公司去年试验用GPS温湿度监控,发现夏天车厢温度能飙到50℃,立马加装通风设备,把损耗率从3%降到0.8%。

遇到饲料结块怎么办?内蒙老赵的法子挺管用:先用筛子过一遍,结块料单独加酶制剂二次处理。要是霉变超过5%就直接报废,千万不能将就。去年山西某厂把霉变料掺进新料,结果导致上千头猪拉稀,赔得底朝天。
药物添加剂超量可是红线。现在国家明确要求建立用药记录,每批饲料都要留样三个月。河南某企业去年被查出喹乙醇超标,就是靠留样追溯查到是原料供应商的问题,这才免了主要责任。
建立追溯系统现在是大势所趋。安徽某集团开发的区块链追溯平台挺有意思,手机扫码就能看到原料产地、加工时间、检验报告。这套系统去年帮他们拿下欧盟订单,价格比同行高15%。关键数据要包括原料批号、生产班次、检验人员,这些信息保存期至少两年。

说到底,饲料质量控制就是个精细活。从原料进厂到饲料入户,每个环节都得像老中医把脉那样仔细。现在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但最管用的还是责任心和规范操作。咱们搞养殖的要把这些门道摸透了,牲口才能吃得安全,咱们的钱包才能鼓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