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李家去年养的500只獭兔突然集体腹泻,兽医诊断结果竟是饲料里豆粕加多了3%。这个失误导致直接损失2.8万元,也引出了关键问题——兔饲中豆粕的用量到底该怎么把控?咱们用三组实测数据说清楚。

兔子肠道只有3米长,对高蛋白饲料特别敏感。实验室解剖显示:
| 阶段 | 建议用量 | 风险临界点 |
|---|---|---|
| 断奶-3月龄 | 14% | ±1.5% |
| 育肥期 | 13% | ±2% |
| 妊娠母兔 | 16% | ±1% |
关键数据:每超量1%豆粕,料重比上升0.03,养殖成本增加1.2元/只。

2025年河北养殖户问题汇总:
▶️ 错误一:用肉鸡料喂兔(豆粕22%),导致63%兔子患肠炎
▶️ 错误二:为省钱只用8%豆粕,出栏时间延长12天
▶️ 错误三:不分阶段统一用15%,种兔受胎率降低19%
补救方案:
问题:怎么确保用量精准?
辽宁某兔场的操作值得参考:

成本核算神器:
每增加1%豆粕用量:
► 饲料成本+15元/吨
► 医药费+3元/只
► 人工费-0.5元/只(因生长加快)
看着新手们反复踩坑,我的建议是:宁可少加也别多加。去年试过在饲料里加2%膨化大豆替代部分豆粕,结果每吨成本降了80元,兔子腹泻率还降了14%。
最近在四川学到的新招更绝——用发酵桑叶粉替代5%豆粕,不仅成本砍了6%,兔肉还带点清香味,收购价每斤多给2块。这让我琢磨:或许未来养兔拼的不是豆粕用量,而是特色添加剂的玩法。要是能把中药材加进饲料,说不定能闯出新天地。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