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民巴特尔凌晨巡圈时,发现三头母牛跪卧颤抖,体温计显示38.2℃——比正常值低1.5℃。这种突发性颤抖背后,往往暗藏五种致病因素,处置不当可能导致整群牛爆发代谢疾病。

低血钙引发的颤抖多发生在产后12-36小时,伴随磨牙和流涎;中毒性震颤则呈现规律性间隔(每5-7分钟发作一次);神经性病变常从后肢开始蔓延。某农业大学实验室数据显示:冬季颤抖病例中63%与能量负平衡相关,此类牛血液β-羟丁酸浓度超过1.2mmol/L。
吉林某牧场记录显示:凌晨3-5点是颤抖高发时段,此时瘤胃pH值低于6.2的牛发病率是正常值的3倍。特别要注意的是,颤抖时体温低于38℃的牛,死亡率可达45%。
① 静脉推注25%葡萄糖酸钙(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ml计算)
② 直肠灌注39℃生理盐水(每次500ml,间隔20分钟重复)
③ 颈部注射复合维生素B(重点补充B1与B12)
④ 耳静脉放血100-150ml(仅限中毒病例)

河北养殖户的土法方案:用40℃白酒擦拭牛四肢内侧,配合红糖姜水灌服,可使体温回升速度加快30%。但此法禁用于妊娠后期母牛,可能导致流产风险增加。
| 方案 | 单头成本 | 有效率 | 维持期 |
|---|---|---|---|
| 地暖改造 | 380元 | 92% | 3年 |
| 能量舔砖 | 45元 | 78% | 60天 |
| 被毛护理剂 | 28元 | 65% | 30天 |
新疆某牧场的创新做法:在牛舍顶棚悬挂盐灯,通过释放负离子改善空气质量,使冬季呼吸道疾病引发的颤抖减少58%。但需注意灯具高度保持在2.5米以上,避免牛群舔舐。
• 电热毯直接接触皮肤(引发烫伤)
• 过量注射葡萄糖(导致高渗性脱水)
• 酒精擦拭全身(加速体温流失)
• 强制站立(加重肌肉损伤)

青海养殖户的惨痛教训:给颤抖牛灌服浓盐水,造成瘤胃渗透压失衡,12小时内死亡3头。正确做法是配制0.9%等渗溶液,按每公斤体重5ml分次灌服。
十年牧场管理经验证实:会主动寻找阳光照射位的牛更抗寒。建议在运动场设置45度朝南斜坡,铺装深色玄武岩,这种设计可使地表温度提升4-6℃。记住,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颤抖本身,而是忽视牛群发出的早期求救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