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某养猪场,技术员发现育肥猪群出现毛色粗糙、粪便含未消化物的情况。经检测,饲料中米糠比例从12%提升至18%是主因。这引出了米糠在饲料中的比例调控难题——如何平衡成本与营养?

米糠的营养特性决定其用量上限。中国饲料数据库显示:
• 粗纤维含量12.5%(是玉米的4.8倍)
• 粗脂肪15.6%(易酸败成分占37%)
• 植酸磷占比82%(单胃动物难吸收)
安全用量遵循"三差异原则":
1)猪禽耐受量<反刍动物(猪8%-15%,牛羊15%-25%)
2)幼龄动物<成年动物(仔猪≤5%,育肥猪≤12%)
3)高温季节用量降3%-5%(脂肪氧化加速)
福建某猪场2025年实验证实:哺乳母猪料米糠超10%,仔猪腹泻率升19%;降至7%后成活率提高11%。

对比四类动物的黄金配比区间:
| 畜禽类型 | 推荐比例 | 增效配伍 | 风险阈值 |
|---|---|---|---|
| 蛋鸡 | 6%-8% | 添加0.1%木聚糖酶 | >12%产蛋降 |
| 育肥猪 | 10%-12% | 混合2%膨润土 | >15%消化差 |
| 肉牛 | 18%-22% | 添加5%糖蜜 | >25%适口差 |
| 罗非鱼 | 5%-7% | 配合1.5%α-淀粉 | >9%生长缓 |
⚠️特殊案例:广东温氏在肉鸭料中用15%发酵米糠替代等量玉米,料肉比降0.2,但需配套增加0.3%蛋氨酸。
当发现比例失调时采取三级应对:
1)短期急救:每吨料添加200g复合酶制剂(提升消化率12%)
2)中期调整:用膨化米糠替代普通米糠(纤维降解率升23%)
3)长期方案:建立动态模型(参考采食量+季节+原料价)

四川新希望实施的优化方案值得借鉴:
• 安装近红外在线检测仪,实时监控米糠新鲜度
• 建立原料数据库,自动生成配比建议
• 定期送检植酸酶活性(保持≥500U/kg)
该体系使米糠用量精准度提升18%,饲料成本降6.7%。
现在仍有养殖户将米糠当"填充料"随意添加,我认为应该建立用量档案。去年指导的猪场通过记录每日配比与猪群状态,找出12%是最佳平衡点,每头育肥猪多赚23元。你们的米糠用量管理经验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