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河北邯郸养猪大户刘建军在仓库前急得直转圈。眼看豆粕价格从每吨4200元涨到5800元,仓库里堆着去年囤积的200吨陈化稻谷,猪栏里还有5000头嗷嗷待哺的育肥猪——大批养猪用什么做饲料?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正困扰着全国76%的中大型猪场。

![猪场饲料塔实拍图]
2025年农业农村部报告显示,传统玉米豆粕型饲料成本占比已达68%。在河南驻马店某万头猪场,技术员王海涛用陈化稻谷(脂肪酸值≤25mg/100g)替代40%玉米,配合添加0.3%复合酶制剂,料肉比从2.8降至2.5。这场被迫开启的饲料革命,给行业带来三点启示:
📌 谷物替代需控制霉菌毒素(黄曲霉B1≤50μg/kg)
📌 必须添加纤维分解酶(木聚糖酶≥1500U/g)
📌 调整钙磷比至1.2:1(原配方1.5:1)
| 原料 | 玉米组 | 稻谷组 |
|---|---|---|
| 粗蛋白 | 8.7% | 7.2% |
| 代谢能(MJ) | 14.2 | 12.8 |
| 成本/吨 | 3100元 | 2400元 |
|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杂志2025年9月刊) |
山东临沂的案例更具冲击力:某猪场将食品厂下脚料(面包渣、苹果渣等)经固态发酵(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处理后,替代15%全价饲料。监测数据显示:
✅ 日增重提高8%
✅ 腹泻率下降12%
✅ 每头猪节省成本47元

这套方案成功的关键在于:
🔸 控制发酵温度(45±2℃)
🔸 保证发酵时长(36-48小时)
🔸 添加1%糖蜜提升菌群活性
"大批养猪用什么做饲料的答案,就藏在废弃资源里"——该场场长李志刚指着正在吞食发酵饲料的猪群说道。此时空气中飘散的淡淡酒香,正是饲料革命的特殊印记。
在广东肇庆,动态配方系统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这套系统每6小时采集猪舍温湿度数据,自动调整饲料中油脂添加量(温度每降1℃增加0.2%)。实施三个月后,该场实现:
🐖 日均采食量减少8%
💰 饲料成本下降11%
🌡️ 低温应激死亡率归零

核心参数设置:
▶️ 冬季添加2%棕榈油(熔点24-40℃)
▶️ 增加0.15%蛋氨酸(提升抗寒能力)
▶️ 降低0.3%粗纤维(减少体热消耗)
🔍 料肉比:指养殖对象增重1公斤消耗的饲料量,数值越低效益越好
🔍 杂粕: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豆粕的蛋白原料,用量需≤25%
🔍 代谢能:饲料中能被动物利用的能量值,单位兆焦/千克(MJ/kg)
当刘建军看着监控屏上稳定的采食曲线时,手机突然弹出预警:明日豆粕将突破6000元/吨。但此刻他已不再焦虑——仓库里完成发酵的300吨饲料,正散发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光芒。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