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养殖户老周发现自家猪场的育肥猪突然集体厌食,其中三头猪的耳尖发紫。他抓起红外测温枪扫过猪群,显示屏上的39.8℃让他心头一紧——生猪的正常温度是多少?这个看似基础的问题,此刻却关系着整栋猪舍的安危。

温度标准与阶段差异
根据《生猪健康养殖技术规范》(NY/T 2661-2025):
老周的测温记录显示,发病猪体温比标准上限高出0.3℃。去年邻镇某猪场因误将40.1℃视为正常,延误治疗导致23头母猪流产,直接损失超15万元。
精准测温五步法
在兽医指导下,老周开始规范操作:
1️⃣ 时段选择:避开饲喂后1小时测温(误差±0.3℃)
2️⃣ 部位确认:直肠测温最准,耳根测温需+0.5℃校正
3️⃣ 工具校准:每周用37℃恒温水校验测温仪
4️⃣ 环境补偿:冬季猪舍每降5℃,体表测温减0.2℃
5️⃣ 数据记录:建立每头种猪的晨昏体温档案

改造后数据对比:
| 项目 | 改造前误差 | 改造后误差 |
|---|---|---|
| 直肠测温 | ±0.5℃ | ±0.2℃ |
| 红外测温 | ±1.2℃ | ±0.5℃ |
| 发病检出率 | 68% | 92% |
三大常见误区
① 误判晨昏波动:清晨体温比傍晚低0.3-0.5℃属正常
② 忽视品种差异:杜洛克猪基础体温比长白猪高0.2℃
③ 错估运动影响:配种后公猪体温短暂升高0.8℃无需干预
广东某万头猪场的教训惨痛:将运动后的种公猪40.1℃误诊为高热,错误用药导致12头优质种猪淘汰。这个案例现在被印成警示海报,挂在老周消毒间的墙上。

独家数据
2025年行业调查显示:规范测温的猪场,治疗成本降低37%,母猪年产胎次增加0.3胎。老周现在随身携带的测温记录本上,不同颜色的标记区分着晨昏数据——红色代表异常,绿色表示正常。当猪舍恢复均匀的鼾声时,他明白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换来的不仅是精准的测温流程,更是对生猪健康管理认知的彻底革新。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