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保育期差一周,可能导致整批猪少赚上万元吗? 去年河北保定的李大姐把25日龄的仔猪直接转入大栏,结果3天内爆发腹泻淘汰了30头。而隔壁老王严格按保育流程操作,70日龄出栏均重多6公斤,每头多赚150元。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关键阶段的时间划分。

刚入行的朋友经常搞混这三个概念:哺乳期、断奶期、保育期。这里有个简单的记法——"3周吃奶、5周转运、7周冲刺"。具体来说:
山东某万头猪场的对比数据很有意思:严格执行70日龄保育的群体,比提前转群的日均增重多120g。但死守天数也不行——广西某场在梅雨季坚持70日龄转群,结果栏舍湿度超标引发链球菌病,损失了15%的猪。
为什么专家都强调21-70日龄这个区间?咱们用个养猪老师傅的土法子解释:

看看这个对比表格就明白了:
| 阶段 | 日龄范围 | 体重区间 | 管理重点 |
|---|---|---|---|
| 断奶过渡期 | 22-35日龄 | 5-8kg | 防止应激腹泻 |
| 保育黄金期 | 36-56日龄 | 8-20kg | 提高生长速度 |
| 冲刺出栏期 | 57-70日龄 | 20-30kg | 控制料肉比 |
云南曲靖的张老板有个绝活:在保育后期每天加喂2次湿拌料,比干喂的群体提前5天达到出栏标准。他说这是跟老兽医学的——湿料能激活消化酶,这个阶段特别管用。
看天调整时间表
梅雨季缩短保育期5-7天,冬季可延长3-5天。去年河南暴雨季,某场把转群时间从70天提前到65天,避免了栏舍潮湿引发的球虫病

体重比天数更靠谱
遇到弱仔多的情况,要盯着体重达标线:
建立时间档案
记录每批猪的「三时段」:
吉林某养殖场通过这种记录法,把保育期死亡率从12%降到了5%。他们的秘诀是在免疫空白期添加益生菌,这个时段仔猪抵抗力最弱。

干了十几年养猪,我觉得保育期就像学生的小升初——过渡不好就耽误一辈子。有些新手死抠日龄数,反而忽略了猪的实际状态。记住这个土办法:每天早晨喂料时观察,如果八成猪能在10秒内冲到食槽,说明保育期安排合理;要是总有几头蔫蔫的落在后面,就该考虑调整时间表了。养殖这行,有时候盯着日历不如多看看猪的眼神。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