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黄石市,一家存栏1200头的猪场因能繁母猪比重高达14%导致连续三年亏损。当他们将比重调整到10%后,年出栏量反而增加3000头,每头商品猪成本降低87元。这个真实案例揭示:能繁母猪比重需要动态平衡,并非越多越好。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明确:规模化猪场能繁母猪正常比重为8%-12%。超过15%会导致后备母猪更新成本激增,而低于6%则会引发生产断档。
| 猪场规模 | 建议比重 | 年更新率 | 淘汰率 |
|---|---|---|---|
| 500头以下 | 9%-11% | 35% | 25% |
| 500-3000头 | 8%-10% | 40% | 30% |
| 3000头以上 | 7%-9% | 45% | 35% |
| (数据来源:2025年全国畜牧总站监测报告) |
为什么不能盲目提高比重?
每增加1%的能繁母猪比重,需要多消耗2.3%的饲料用于维持繁殖性能。河南某猪场实测数据显示,12%比重时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26.5头,15%时反而降至24.3头。

如何判断是否失衡?
关键指标是「psy值」(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当psy连续3个月低于23头时,说明能繁母猪比重可能超标。广东温氏集团采用动态模型测算,将psy与比重关联控制,使生产成本下降14%。
三步调整法:
四川某万头猪场应用该方案后,能繁母猪比重从13.2%降至9.8%,psy从24.1提升至28.6,年增收超过600万元。核心在于建立「以质换量」的繁殖体系,而非单纯追求存栏数量。

当前生猪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益优先,能繁母猪比重的科学管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未来三年,那些能够将比重稳定在合理区间,同时保持psy值28+的猪场,才有资格参与行业洗牌后的新竞争格局。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