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养殖户老张上个月损失惨重,三头产后发热的母猪接连死亡,解剖发现子宫蓄脓合并败血症。这不是孤立事件,《2025年全国畜牧兽医公报》显示,产后发热导致母猪淘汰率高达17%。如何准确判断并处置母猪产后发热?关键在于抓住体温变化的黄金12小时。

对比两组母猪体温监测数据发现:
| 体温区间 | 自愈率 | 转为重症率 | 平均治疗成本 |
|---|---|---|---|
| 38.5-39℃ | 68% | 12% | 320元 |
| 39.5-40℃ | 23% | 51% | 860元 |
| 40.5℃+ | 5% | 89% | 2100元 |
山东某猪场实验证实:体温超过39.5℃持续6小时,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提升3.2倍。此时应立即进行直肠黏液检测,正常应为蛋清状拉丝,若呈脓性且pH>7.2,提示严重感染。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开发的分诊流程:
① 测量耳根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3-0.5℃)
② 注射0.1ml氯前列醇钠,观察2小时宫缩反应
③ 采血检测IL-6炎症因子浓度(阈值>35pg/ml)

山西某万头猪场处置方案:
实施该方案后:
突发奇想:某现代化猪场在产床安装红外热成像仪,能提前3小时预警体温异常。数据显示,在产后6小时进行预防性输液(5%葡萄糖+维生素C),可使发热发生率降低42%。下次巡栏时,不妨带支畜牧体温计,或许能抓住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危险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