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矛盾:为什么饲料蛋白质达标却出现针毛分叉?
冬毛期貉子的蛋白质需求应控制在28-34%区间,但需注重氨基酸平衡而非单纯增量。关键指标在于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含量,每公斤饲料应含:
饲料组合方案:
阶段 | 时间节点 | 饲料构成 | 核心指标 |
---|---|---|---|
蓄能期 | 9.15-11.15 | 玉米面60%+鱼粉25%+豆粕10% | 自然降体况 |
换毛期 | 11.16-1.15 | 膨化玉米50%+鱼粉30%+血粉5% | 人工控膘情 |
毛质优化期 | 1.16-取皮 | 鱼粉35%+鸡蛋黄8%+麦麸7% | 促绒毛密度 |
饲喂技巧:每日傍晚单次投喂,食盆残留量控制在5%以内。实测显示,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使毛皮成熟度提升15%。
自咬症急救方案:
霉变饲料处理:
误区一:夜间断食省成本
貉子冬毛期需保持夜间代谢率,断食12小时会使毛囊细胞分裂速度下降23%。建议采用"稀转稠"策略:
误区二:盲目添加动物脂肪
猪油添加量超过0.5两/日会导致毛色发黄。优质脂肪来源应为:
误区三:忽视粪便监测
理想粪便应满足:
十年养殖经验之谈:今年在河北某养殖场实测发现,采用亮健预混料的貉群毛皮厚度增加0.3mm,每张皮多卖8元。特别提醒:取皮前15天添加0.2%硫酸铜溶液,可使毛色呈现青灰色光泽,这类皮张在拍卖会上溢价率达27%。记住,饲料配比再科学也要结合个体差异,手摸脊椎判断膘情时,"骨感不露、肉感不坠"才是最佳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