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同样养鸡养猪,为啥别人家的动物毛色油亮、产蛋量高,你家养的总是脱毛又生病?问题的关键可能就藏在饲料里那个叫"生物素"的小东西上!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维生素,手把手教新手搞懂添加量的门道。
刚入行的朋友总爱问:"这生物素到底该放多少啊?"其实这事儿跟相亲找对象似的——得看"品种"、"年龄"和"家底"。国家农业农村部早就出了标准,咱们先记住几个关键数:
这里有个对比表帮你记(注意单位都是mg/kg):
动物类型 | 常规用量 | 特殊情况用量 |
---|---|---|
育肥猪 | 0.2-0.3 | 种公猪0.5-0.8 |
雏鸡 | 0.3-0.4 | 脂肪肝0.3 |
奶牛 | 0.1-0.2 | 蹄病0.3-0.4 |
新手常踩的坑就在这里!上周有个养殖户老张,明明按标准加了量,结果猪还是脱毛,气得直跳脚。后来一查才发现:
1. 饲料原料会"偷吃"生物素
小麦、大麦里的生物素只能吸收10%-30%,但玉米豆粕能吸收60%。要是饲料里小麦多,得额外加20%-30%的量补上这个窟窿。
2. 加工过程会"烧钱"
高温制粒能让15%-30%的生物素打水漂。建议要么选包膜型的,要么等饲料凉了再喷上去——就跟炒菜最后撒葱花一个道理。
3. 动物也有"青春期"
4. 有些东西专搞破坏
生鸡蛋里的抗生物素蛋白就是个捣蛋鬼。要是给种猪喂生鸡蛋,得多加30%的量才能抵消损失。
Q1:加得越多越好?
可别!实验显示肉鸡超过0.3mg后,饲料转化率直接腰斩。罗非鱼加到1.26mg反而长不大,这钱花得冤枉啊!
Q2:只盯着标准行不行?
大错特错!要是饲料里有霉菌毒素或者棉酚,生物素消耗量直接涨20%。这种情况每吨得多加50-100g,相当于给动物买"保险"。
Q3:牛羊不用额外加?
老观念该改改了!新研究发现给奶牛加0.3mg,每天能多产2公斤奶,乳蛋白还能提高0.2%。现在规模牧场都在悄悄加量呢!
知道这些门道,你就能玩转生物素了:
搞养殖就像炒菜,调料放对了才能出好味。建议新手养成三个习惯:每季度测饲料含量、每月检查动物蹄子、随时记录生产数据。现在行业里正流行包膜型生物素,听说配合有机硒用效果更炸——这玩意儿就像给生物素穿了防弹衣,能躲过高温和胃酸的"枪林弹雨"。下次进货记得问问供应商有没有这种黑科技!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