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这两年饲料袋子上突然多出个"含脂肪酶"的标识。这就奇怪了——明明饲料里掺了豆油、鱼粉这些高脂肪原料,为啥还要多此一举加个分解脂肪的东西?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个让新手懵圈的"饲料黄金搭档",保准看完你直拍大腿:"早该用了!"
说白了,脂肪酶就是个专门拆解脂肪的"分子剪刀手"。它能把大块脂肪(学名甘油三酯)剪成小块的脂肪酸和甘油,就像把整块五花肉剁成肉馅,动物肠道才好吸收。特别是刚断奶的猪崽鸡仔,它们的消化系统就跟老式电脑开机似的,自己产的脂肪酶压根不够用。这时候加外援脂肪酶,脂肪消化率直接飙升10%-15%。
重点来了:不是所有脂肪酶都扛得住饲料加工的高温。像黑曲霉产的脂肪酶,85℃高温造粒后还能保住90%活性,普通细菌产的这时候基本歇菜了。新手买的时候千万盯紧产品说明里的"耐温性"参数。
咱们直接上硬货!某万头猪场实测数据:
更绝的是对仔猪的影响。断奶后14天内的猪崽子拉稀率能从12%压到4%以下。按千头规模算,光这项每年能少亏十几万。不过要注意——加多了适得其反,超过300克/吨饲料就开始发苦,猪都不爱吃了。
指标 | 脂肪酶(200g/吨) | 脂肪粉(3%添加) | 混合方案 |
---|---|---|---|
日增重 | +12.5% | +8.3% | +15.7% |
成本变化 | -2.1% | +7.5% | +2.8% |
腹泻率 | 4.2% | 7.8% | 3.1% |
粪便脂肪量 | ↓18% | 无变化 | ↓22% |
数据说话,单独用脂肪酶性价比最高,小散户闭眼入。大场子可以考虑酶粉联用,但成本会涨2.8%。
高温加工会不会烫死酶?
选包被型产品能扛90℃,普通款记得等饲料凉到50℃再拌入。偷偷告诉你:用麦芽糊精当载体的更稳当。
不同动物咋加量?
饲料会不会提前变质?
油脂超5%必须配抗氧化剂!去年老王家就吃了这个亏——夏天没加抗氧化剂,饲料一周就哈喇味,直接亏了五万。
怎么辨别假货?
三招教你验真:
能省多少油钱?
按0.02%添加量算,1吨饲料少用3-5%豆油,成本直降50-80块。蛋鸡场实测产蛋率还能涨2.7%。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玩意就是饲料厂的营销套路。直到去年参观了个用了脂肪酶的猪场——同样的玉米豆粕配方,人家每头猪多赚50块,这才服气。现在业内有个不成文规矩:日粮脂肪超3%必须配脂肪酶,不然真是跟钱过不去。
建议新手先从0.02%基础量试起,记住两大诀窍:选耐高温的真菌酶,根据养殖阶段灵活调量。这年头搞养殖,1%的细节改进可能就是盈亏分水岭。话说回来,你们那开始用脂肪酶了吗?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