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作为南美洲重要的饲料原料出口国,其法规体系既复杂又严格。对于国内进口商和生产企业而言,深入理解当地法律框架,是规避贸易风险、提升合规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动向,从监管体系到实操细节,为从业者提供系统性指南。
秘鲁饲料监管采取多部门协同机制,卫生部(DIGESA)、农业和灌溉部(SENASA)、生产部(SANIPES) 构成核心监管铁三角。
个人观点: 这种分权监管模式虽能细化管理,但也导致企业需要同时应对多个部门的文件审查。建议选择本地合规代理机构统一对接,可缩短40%审批周期。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明确规定饲料中沙门氏菌、重金属砷的限量分别为0检出和≤1.0mg/kg,超出标准将面临货值20%的罚款。2025年起新增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要求,现场查验不合格直接退运。
《动物源性饲料检疫规程》
针对鱼粉、肉骨粉等产品,要求原料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牧场,且加工过程需保持20℃以上环境持续42天。2025年天津港曾查获一批秘鲁鱼粉因干燥天数不足被全额销毁。
《预包装饲料标签规范》
营养成分表必须包含代谢能数值,添加剂成分需标注具体菌株编号。常见错误是直接翻译中文标签,忽略秘鲁要求的西班牙语/克丘亚语双语标识。
根据秘鲁商业注册局数据,2025年饲料行业新注册企业中有37%因文件问题被驳回。主要风险点包括:
避坑建议: 优先选择在利马设有实体办公室的代理机构,其熟悉农业部最新政策动态,能帮助企业节省约15天材料修正时间。
对比中国GB 13078和秘鲁NTP 203.110标准,存在4项关键差异:
独家数据: 2025年秘鲁农业部查处饲料违规案件中,53%涉及添加剂超标,主要集中于中小型水产饲料企业。
当前秘鲁正推进《2026-2031饲料产业升级计划》,拟将微生物制剂使用比例从12%提升至30%。建议企业提前布局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新型添加剂,抢占政策红利窗口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