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双十一那场线上会议,河南老张现在提起来还直拍大腿:"二十几个养殖户开了三小时视频会,结果就定了个'多买饲料'的蠢主意!"这话听着扎心吧?后来我给他算过账,那次会议直接导致他多花了2.3万冤枉钱——买回来的饲料根本不适合他家猪场实际情况。
前两天跟广东饲料经销商吃饭,人家掏出手机给我看秘密武器:
"没这些数据打底,开会就是集体扯淡!"他边说边划拉手机,屏幕上的饲料成本对比图看得我直瞪眼——同一款豆粕,五个渠道价差能达到每吨600块。
上个月参加河北养殖合作社的腾讯会议,亲眼见识了什么叫灾难现场:
后来他们改用钉钉会议+石墨文档,提前把《饲料采购清单》《比价分析表》做成共享表格,开会时间从3小时压缩到40分钟。秘诀就一条:所有人必须提前24小时填好表格数据。
浙江那个案子都听说了吧?5个养殖户抱团采购饲料,结果买到假冒许可证产品。法院判他们连带赔偿48万,就因为微信群的聊天记录被当成共同采购证据。
吓得我赶紧咨询律师,人家教了个绝招:群会议记录必须包含'本人已核实供应商三证'的确认声明。现在正规养殖群开会,第一件事就是发《饲料生产许可证》《质检报告》《运输资质》三份扫描件。
跟行业老炮偷学的实战技巧:
山东王姐的养猪场最近搞了次模范会议:提前三天发放电子问卷收集需求,用腾讯文档同步编辑采购清单,最后通过群投票确定供应商。从开会到签合同只花48小时,比传统方式省了整整一周。
养殖户之间常流传句话:"不会开会的养猪人,迟早要交学费。"但据我观察,那些能把群会议开出生产力的,往往藏着两个杀手锏——死磕数据准备,活用线上工具。下次开会前,不妨先问自己:这次讨论能让我少买几包冤枉饲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