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山东有个养猪场去年PSY(每头母猪年产仔数)从18头飙到25头?秘密全在饲料袋上印着的"猪谷粒"三个字!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成立才12年的饲料厂凭啥能把老牌巨头逼得直跺脚?掌舵人张鸿明到底有啥绝活?

2025年那会儿,饲料圈突然冒出四个"疯子"——全是跨国企业高管,放着百万年薪不要,非要在青岛捣鼓猪饲料。领头的张鸿明更绝,带着团队立下军令状:"五年内不碰育肥料,专攻母猪和仔猪营养!"
这帮人干的三件事特邪乎:

山东龙大集团2025年试用了他们的"巧颗粒"教槽料,21天断奶重从5.8公斤提到7.2公斤,光保育期药费就省了四成。用采购经理的话说:"这饲料邪门,猪吃了跟打了鸡血似的!"
养猪人都知道,母猪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张鸿明团队却整出个"五阶段饲养法",把母猪当运动员训练:
河北有个万头猪场用了这套方案,母猪年均产仔数从2.1窝提到2.4窝,每头母猪终身多赚3800块。场长老李逢人就夸:"这哪是喂猪,简直是给印钞机加油!"

别的饲料厂比谁销售多,猪谷粒偏要比谁技术员驻场时间长。他们整的三个活宝服务,在圈里传疯了:
最绝的是2025年非瘟期间,他们给合作猪场配发紫外线消毒饲料车,光山东就保住47个千头场。聊城王老板现在提起还后怕:"要不是他们逼着改进场流程,我这猪场早清零了!"
跟张鸿明喝过茶的都知道,这老哥三句话不离技术:

听说他们最近在跟中科院搞"肠道菌群移植",打算把高产母猪的肠道微生物做成添加剂。要是真成了,估计又得掀起饲料革命。
看着猪谷粒这十二年的路数,明显在新能源汽车的打法——用极致细分撕开红海,靠技术迭代建立壁垒。现在他们手握23项专利,合作母猪超50万头,妥妥的行业"隐形冠军"。
但隐患也不是没有,比如过度依赖规模场策略,中小散户市场基本空白。再说那个烧钱的"养猪人俱乐部",去年光德国考察就花了600多万,能不能持续还得打个问号。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猪周期比过山车还刺激的年代,敢把研发投入拉到营收8%的饲料厂,全中国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下次看见"猪谷粒"的饲料车,别光顾着看热闹,里头装的可能是中国养猪业的未来密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