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殖雏鹅面临着高温高湿的双重考验,特别是5-8周龄的幼鹅死亡率可达15%以上。要实现90%以上的成活率,关键在于构建温度梯度管理、分阶段营养供给、生物安全防控三位一体的科学养殖体系。本文将系统解析夏季小鹅养殖的核心技术链。

立体降温系统搭建
鹅舍温度需稳定在26℃以下,采用"遮阳网+高低位通风窗"组合:在鹅舍南侧架设3米宽遮阳棚,北墙距地面1米处开设40cm×60cm高位窗,低位窗与鹅舍同高形成空气对流。实测显示该结构能使舍温降低4-6℃,配合每小时10次的换气频率效果更佳。
湿度动态平衡策略
保持55%-60%相对湿度需执行"三时段管理法":清晨5-7点开启门窗自然通风;正午12-14点启动排风扇强制换气;夜间20-22点喷洒雾化水汽。当湿度超过75%时,每平方米撒布200克生石灰,可降低湿度12%并抑制病菌。
密度梯度调整方案
按周龄实施动态密度管理:1周龄每平方米15只,2周龄10只,3周龄后降至6只。河南通许县养殖场实践表明,该方案使中暑发生率从23%降至4%。

物理降温增效措施
每日11-15点高温时段,使用深井水喷洒墙面与地面,配合鹅体雾化降温。注意喷嘴需距鹅体1.5米以上,水温控制在18-22℃,每次喷淋不超过30秒,间隔2小时重复操作。
开食期关键操作(1-3日龄)
雏鹅出壳12小时后,用切至0.3cm的苦荬菜叶沾碎米诱食,首次饲喂量控制在每百只200克。广西实践表明,采用"手心诱食法"可使开食率提升至98操作时将菜叶置于掌心,引导雏鹅啄食建立进食反射。
过渡期营养强化(4-10日龄)
改用"三槽分饲法":青饲料槽放置菊苣、紫花苜蓿等鲜草;精料槽按碎米70%、豆粕20%、预混料10%配比;饮水槽添加0.1%维生素C。武汉养殖户经验显示,夜间22点补饲可提高日增重18%。

育肥期圈牧结合(15日龄后)
实行"晨牧夜补"模式:清晨5-7点放牧食取带露水的黑麦草,傍晚18-20点补饲含30%墨西哥玉米草的混合料。放牧场地需配置0.5米深戏水池,每2小时赶鹅入水10分钟防止热应激。
免疫程序优化
建立双重免疫屏障:1日龄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0.02ml/只,7日龄饮水接种新城疫Ⅳ系疫苗,21日龄肌注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1ml/只。免疫前后3天需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
消毒灭菌规程
执行"三区四消"制度:生活区每周用2%烧碱喷洒,生产区每3日轮换使用过氧乙酸和季铵盐消毒,粪污区每日用生石灰覆盖。饲喂器具需经沸水煮15分钟后紫外照射30分钟。

寄生虫防治要点
在15日龄和30日龄各进行一次驱虫,将阿苯达唑按10mg/kg体重混入饲料,投药后6小时内禁止下水。鹅舍墙角需悬挂樟脑丸,每10平方米放置1个驱虫包。
夏季优选牧草清单
青贮技术应用
将刈割期控制在抽穗前7天的牧草,切至2-3cm长度,按每层30cm铺入窖池,分层撒布0.5%食盐。压实密度达到650kg/m³时密封发酵,45天后开启饲喂,维生素保存率可达75%。

中暑急救流程
立即将病鹅转移至26℃环境,用25℃生理盐水灌服,同时翅下静脉注射复方氯化钠溶液2ml/kg。河南科技特派员团队应用此法,中暑救治率达87%。
腹泻控制方案
发现水样便立即停食8小时,饮水中添加0.03%硫酸新霉素,饲料掺入2%蒙脱石散。严重病例需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葡萄糖20g/升水)。
食欲不振干预
检查饲料是否霉变,调整青精比至7:3,在饮水中添加0.5%山楂提取物。对拒食鹅采用填饲法: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鹅喙基部,右手将直径0.8cm的湿料条缓慢推入食道。

通过上述技术体系的综合应用,湖北武汉某养殖场2025年夏季实现批次出栏1.2万只,成活率92.7%,料肉比降至2.8:1。养殖户需特别注意,35日龄前禁止使用任何化学降温药剂,所有防暑措施应以物理调控为主。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