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河北李大叔的养猪场突然爆发怪病——200多头育肥猪集体高烧、皮肤发紫,短短一周死了37头。兽医诊断结果让人心惊: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这个通过蚊虫就能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究竟是怎么找上猪群的?我们通过三个真实场景,拆解传播链上的致命漏洞。

李大叔永远记得那个闷热的夏夜,猪舍纱窗破了个巴掌大的洞。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破损,让携带附红体的蜱虫(蜱:[pí])和蚊蝇趁虚而入。实验室检测显示,一只感染蜱虫体内可携带超过5000个附红体,叮咬后2小时就能引发猪只感染。
防控三件套:
① 每月用氰戊菊酯溶液喷洒墙面(稀释比例1:800)
② 猪舍外围挖30cm宽隔离带,填充生石灰
③ 凌晨3-5点开启灭蚊灯(此时蚊虫活动最频繁)

山东王哥的妙招更绝:在猪栏上方悬挂浸过柠檬桉油的麻绳,蚊虫驱避率高达92%。去年他的猪场周边爆发疫情,却成功实现零感染。
新手兽医小张去年犯下致命错误——用同一把未消毒的阉割刀连续操作18头仔猪。附红体在血液中可存活72小时,这个疏忽直接导致整批仔猪交叉感染。
器械消毒标准流程:

江苏某规模化猪场的数据显示,严格执行"一猪一械"制度后,器械传播感染率从17%降至0.3%。
广西黄老板的猪场建在低洼处,去年台风过后,雨水混合病猪尿液形成污染水坑。附红体在潮湿土壤中能存活15天,猪群拱食时通过口腔黏膜感染。
| 环境风险点 | 解决方案 | 效果对比 |
|---|---|---|
| 积水区 | 铺设30cm碎石层 | 病原存活期缩短至3天 |
| 料槽周边 | 每日石灰消毒 | 感染风险降低68% |
| 运动场 | 倾斜3°排水设计 | 雨后干燥速度加快5倍 |
浙江某养殖基地的监测数据表明,改造排水系统后,雨季附红体发病率从23%骤降至1.7%。

附红体:寄生在红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直径0.3-0.8微米,28℃时繁殖速度最快。
蜱虫:八足节肢动物,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成虫可存活200天。
血常规检测:感染猪只的红细胞压积(PCV)通常<28%(正常值32-38%),血红蛋白浓度下降40%以上。
当看到检测报告上"附红体阳性"几个字时,李大叔才明白——那个被忽视的破纱窗,竟是灾难的起点。如今他的猪场门口挂着醒目提示牌:防虫网每平方厘米孔数≥60目,破损超1元硬币立即更换。这看似严苛的标准,去年帮他挡住了三次疫情冲击。要我说,防控附红体就像防洪,细节处的漏洞,往往就是决堤的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