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山东养猪户老张发现待产母猪体温骤降至37.2℃,这个数值比正常体温低了1.5℃。这种情况在北方冬季养殖场并不少见,数据显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母猪低温症发生率是其他季节的3.7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25年报告)。本文将用实际案例说明,如何通过系统化方案预防此类问题。

■ 环境控制的三道防线
预防母猪低温的核心在于维持舍内环境稳定,需要建立三级防护:
第一道:建筑保温
采用10cm厚聚氨酯夹芯板,地面铺设5cm橡塑保温层
(成本约120元/㎡,可使舍温提升4-6℃)
第二道:设备补温
安装水暖地热系统,水温控制在45-50℃
(能耗成本0.3元/㎡/天,维持地面温度18-22℃)

第三道:局部加热
在产床区域配置250W红外灯,距地面1.2米
(每头母猪日耗电0.6元,体感温度提升3℃)
河北某万头猪场的实测数据显示,三重防护体系可使:
■ 营养调控的黄金配方
冬季母猪日粮需要调整三大营养素比例:

| 成分 | 常规配方 | 冬季配方 | 功能定位 |
|---|---|---|---|
| 脂肪 | 3.5% | 5.5% | 提高代谢产热 |
| 纤维素 | 4.2% | 3.0% | 减少消化能耗 |
| 赖氨酸 | 0.85% | 1.05% | 增强抗应激能力 |
辽宁某养殖场使用该配方后,母猪直肠温度稳定在38.5±0.3℃。特别要注意饲喂方式改变:
① 每日4餐改为6餐
② 水温加热至35℃再拌料
③ 添加2%葡萄糖粉
■ 健康监测的四个节点
建立关键时段的体温监测制度:
晨间检查
05:00-07:00测量基础体温
(正常范围38.3-39.0℃)

采食监控
记录每次进食时长
(健康母猪进食时间8-12分钟)
夜间巡查
21:00-23:00观察呼吸频率
(正常值15-20次/分钟)
应激评估
转群、免疫后24小时内测量体温波动
(允许偏差±0.5℃)

河南某猪场配备智能耳标系统后发现:
■ 常见操作误区警示
根据对38个养殖场的调研,整理出错误:
✘ 过度依赖电热板导致湿度>80%
✘ 使用燃煤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 忽视饮水温度(应保持15℃以上)
✘ 漏测凌晨时段体温波动
吉林养殖户的教训:未安装湿度监测设备,导致20头妊娠母猪因高湿环境诱发低温症,直接损失超6万元。

■ 应急处理标准流程
发现体温<38℃时立即启动:
内蒙古某兽医站数据显示,按此流程处理的母猪:
实地调研发现,真正决定预防效果的不是设备投入,而是持续监测的稳定性。建议养殖户配备带报警功能的温度记录仪(市场价约500元),这比盲目增加取暖设备更有效。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母猪健康管理也需要建立全天候的监护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