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养殖户发现猪耳朵突然泛蓝,这到底是咋回事?去年山东临沂的养猪户老刘就遇着这怪事——刚断奶的仔猪耳朵像涂了蓝墨水,短短三天整个猪舍八成猪都蔫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猪蓝耳病,学名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这种病能让母猪流产率飙升到40%,仔猪死亡率超过80%,直接影响养殖户的收益。

空气传播最容易被忽视,2025年河北某养殖场案例显示,距离发病场3公里的健康猪场在7天内被感染。病毒能借助风力传播,特别是湿度超过60%的阴雨天气。
接触感染占传播途径的58%,包括:
垂直传播危害最大,带毒母猪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2025年的检测数据显示,34%的流产胎儿体内分离出蓝耳病毒。

温度骤变只是诱因,核心在于病毒载量突破临界点。当猪舍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发病率将提升3倍:
江苏某大型猪场的监控数据表明,同时满足两项条件时,发病概率达到37%。这里有个重点要划——发病初期的猪群看似正常,实际上已经具备传染性。
当病毒攻击血管内皮细胞,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在皮肤较薄的耳朵部位呈现蓝紫色。

三个阶段变化:
① 耳尖出现针尖大蓝点(感染后24-48小时)
② 整个耳廓泛蓝(第3-5天)
③ 耳根出现淤血斑(重症期标志)
实验室检测显示,病猪血液氧饱和度会从正常的95%骤降至82%。这时候光靠保温已经来不及,必须立即采取医疗措施。
多数新手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度依赖疫苗,要么完全放弃预防。实际上疫苗免疫需要配合生物安全措施才能见效。

错误做法包括:
× 免疫当天进行转群操作
× 使用同一针头接种整窝仔猪
× 忽视饲料中维生素E的补充
× 在雨天进行疫苗注射
广东某养殖企业的实践表明,采用"免疫+环境调控+营养强化"三位一体方案,可将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特别是添加0.1%的黄芪多糖饲料,能显著提升疫苗效果。
经过多年观察,建议每季度做一次病原检测,比盲目免疫更有效。重点监测三类猪群:
① 引进的后备母猪
② 连续两胎产弱仔的母猪
③ 生长速度突然减缓的育肥猪

去年在河南指导的养殖场,通过建立"21天隔离观察+三次核酸检测"制度,成功阻断三次潜在疫情。记住,防控蓝耳病不是消灭病毒,而是控制病毒载量在安全阈值内。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划分隔离区,使用专用工具饲喂,这两招能减少80%的交叉感染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