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在菜市场发现过这样的怪事:明明上礼拜猪肉才15块一斤,这周突然涨到20块。更离谱的是,隔壁摊位的同部位猪肉每斤能差3块钱!这些价格到底是怎么定出来的?难道摊主们都是随便喊价吗?今儿咱们就仔细说说,养猪场里活蹦乱跳的猪崽子,最后怎么就变成了菜市场的明码标价。

先说个冷知识,现在全国每天要宰20万头猪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你知道吗?每头活猪从养殖场出来的时候,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前两天我去河北某大型屠宰场蹲点,亲眼看见工作人员拿着检测仪往猪身上扫——这可不是在超市扫价格条形码,人家测的是背膘厚度。18毫米和22毫米的猪,每公斤收购价能差1块2毛钱,就因为这4毫米肥膘直接影响出肉率。
定价关键要素
市场上常见的定价参照物有三个:
① 生猪期货价格(大连商品交易所每天更新)
② 玉米豆粕行情(饲料占养殖成本70%)
③ 白条猪批发价(北京新发地每天公示)
举个例子,今年3月玉米涨到3100元/吨的时候,养猪户老张算了一笔账:每养大一头猪要多花180块饲料钱,所以他给猪贩子的报价每公斤必须涨0.6元才不亏本。
不同环节的加价规律
咱们把整条链条拆开看:
养殖户卖活猪 → 屠宰场加工 → 批发商分销 → 零售商上架
每个环节加价幅度大概是:

地域差价玄机
为什么云南猪肉总比上海便宜?除了运输成本,还有个重要因素——生猪调运政策。今年开始实施的"点对点"调运规定,让河南调往浙江的每头猪要多交28元检疫费。上个月在郑州中牟县,200斤的标猪收购价是15.6元/公斤,等运到杭州余杭区屠宰场,成本价已经变成17.2元/公斤了。
品质分级体系
屠宰场给猪分三六九等可讲究了:
特级:胴体重量75-90公斤,背膘≤20mm
一级:胴体重量90-100公斤,背膘20-25mm
二级:胴体重超100公斤或背膘>25mm
上个月在山东临沂,特级猪每公斤比二级猪贵2.8元。但二级猪的肥肉更适合做腊肠,所以肉制品厂反而愿意加价0.5元收购——看看,这里面的门道比猪肉纹理还复杂。
节假日价格波动
去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我跟踪记录了某连锁超市的定价策略:节前三天开始,每天涨价1元/斤,到中秋节当天肋排卖到42.8元/斤。但节后第二天直接腰斩到23.9元/斤,那些囤货的大妈们肠子都悔青了。超市采购主管偷偷跟我说,他们提前三个月就跟养殖场签了保价协议,就算市场价涨上天,他们进货价还是锁死的18.6元/斤。

最近总有新手问,想入行做猪肉生意该怎么起步?我的建议是,先盯紧这三个数据:农业农村部每月发布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每日生猪均价短信预警、还有各大农批市场的实时交易数据。就像炒股得看大盘指数,做猪肉生意不看这些数据,就跟蒙着眼睛剁排骨一样危险。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