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河北某养猪场的兽医老张打着手电筒巡视产房,发现三窝新生仔猪的尾根沾满黄色稀粪,其中两头已经出现脱水性颤抖。仔猪黄痢疾是怎么引起的?《中国畜牧杂志》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71%的猪场在哺乳期遭遇过黄痢暴发(数据来源:第8期猪病防控专题),每窝发病仔猪死亡率可达30%-80%。

江苏某万头猪场的实验室检测显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78%黄痢病例的元凶。这种细菌能分泌STa和LT毒素,刺激肠道大量分泌液体。新生仔猪胃酸PH值>4.0(成年猪PH=2.0-3.5),根本无法有效杀灭入侵的病原菌(参考:《动物微生物学》第6版)。
| 病原类型 | 感染窗口期 | 典型症状 | 检测方法 |
|---|---|---|---|
| ETEC | 出生12小时内 | 喷射状黄痢 | 乳鼠中和试验 |
| C型产气荚膜梭菌 | 3-5日龄 | 血便腥臭 | 肠毒素ELISA |
| 轮状病毒 | 7-10日龄 | 水样粪便 | PCR检测 |
2025年河南某养殖场案例显示,产房温度波动>3℃会使黄痢发生率提升2.6倍。三大管理漏洞:

温度与发病关系数据:
| 产房温度 | 18-22℃ | 23-25℃ | 26-28℃ |
|---|---|---|---|
| 发病率 | 33% | 21% | 12% |
| (数据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25年实验数据) |
对山东某发病猪场的母猪检测发现:
● 63%母猪乳汁中大肠杆菌超标(>10^4CFU/ml)
● 38%母猪产道携带K88/K99菌毛抗原
● 21%母猪粪便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
阻断垂直传播三步骤:

Q:如何快速区分细菌性与病毒性黄痢?
A:采用"三看"法:
Q:紧急处理措施有哪些?
A:立即执行:
Q:如何预防反复发作?
A:关键要做好:

▸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具有K88、K99等黏附素,能产生导致严重腹泻的肠毒素。
▸ 球虫病:由艾美耳球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特征为黄色糊状粪便。
▸ 乳糖不耐受症:因乳糖酶缺乏导致的消化障碍,常见于代乳品使用不当。
十年防控经验谈
处理过47起黄痢暴发案例后发现,发病6小时内干预最关键。某次通过给初生仔猪灌服2ml初乳添加剂(含IgG抗体),使整窝存活率从55%提升至92%。现用三种必备设备:红外测温仪(监测产床温差)、PH试纸(检测胃酸浓度)、电子秤(监控仔猪日增重)。
最新实践显示,在产前给母猪接种K88-K99-F41三价疫苗,配合产房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可使黄痢发病率下降79%。记住,治疗黄痢不是简单的止泻,而是维持水盐平衡——每延迟1小时补液,仔猪存活率就下降8%。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