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养殖户老张去年摊上件麻烦事——他委托加工的200吨免税饲料,因为手续不全被税务局追缴了18万税款。这事儿让不少想省钱的养殖户心里打鼓:免税饲料到底能不能代加工?咱们先看个真实案例:河南某牧业公司通过规范代加工流程,三年累计节省税费217万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先看政策红线。根据农业农村部第307号公告,代加工免税饲料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委托方具备《饲料生产许可证》;②原料采购发票齐全;③成品包装标注代工厂信息。老张就是栽在第一条,他用的是养殖场的营业执照,压根没有生产资质。
代加工 vs 自产对比
| 项目 | 自产模式 | 代加工模式 |
|---|---|---|
| 设备投入 | 80万元起 | 0元 |
| 税费成本 | 全额缴纳 | 免征增值税 |
| 合规风险 | 低 | 高 |
江苏某企业的操作值得参考:他们与代工厂签订三方协议,约定由持有饲料生产许可的贸易公司作为法律主体。这么做既符合免税条件,又能规避养殖场直接委托的资质问题。去年这家企业代加工1.2万吨饲料,省下增值税及附加税合计94万元(数据来源:江苏省税务局公示信息)。

不过这里有个关键点——原料采购必须取得9%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河北某养殖合作社就吃过亏,他们用3%税率的普通发票抵扣,结果被追缴税款23万元。财务人员算过账:每吨玉米采购价差50元,但取得专票能省下的税款是117元,这笔买卖怎么都划算。
说到具体流程,得重点盯住四个环节:
1️⃣ 代工厂须在投产前向县级农业农村局备案
2️⃣ 每批次留样至少保留至保质期满后3个月
3️⃣ 物流单据要注明"免税饲料专用"
4️⃣ 每季度向税务部门报送《免税饲料产销存报表》
浙江某企业的教训很典型:他们代加工的仔猪料因留样缺失,被抽查时无法证明产品符合免税标准,最终补缴了41万元税款。现在他们的留样柜里,连包装袋批次号都要用防水标签贴三遍。

小编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十年,见过太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去年帮朋友审核代加工合同时,发现对方提供的生产许可证范围竟然不包括配合饲料类别。要不是及时发现,差点又要重蹈老张的覆辙。所以奉劝各位:省钱的门道千万条,合法合规第一条。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