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羊养到后期反而要少喂豆粕? 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新手养殖户。山东临沂的老王去年就吃过亏——给育肥羊猛加豆粕,结果每只羊多花了42块饲料钱不说,出栏时反而比邻居家少赚了15%的利润。这背后其实藏着羊的消化密码:随着体重增加,羊对营养的需求就像换挡的汽车,需要调整"燃料配比"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刚断奶的羊羔就像长个子的少年,骨骼发育需要大量蛋白质。这时候豆粕含量通常占到精料的25%-30%,相当于每天每只羊要吃150克左右。但等羊长到50斤以后,情况就变了——这时候的育肥重点转向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能量需求暴涨,蛋白质利用率反而下降。
河北某养殖场的对比实验很能说明问题:两组80斤的育肥羊,A组保持20%豆粕比例,B组降到12%。结果B组日增重多出58克,料肉比降低0.3,每只羊节省饲料成本17元。这就像给汽车换挡,高速行驶时需要更多汽油(能量饲料),而不是继续猛踩油门(高蛋白)。

羊的瘤胃是个神奇的营养转化车间。豆粕中的蛋白质在这里会被分解成氨,再合成菌体蛋白。但到育肥后期,这个转化效率会打七折——30%的豆粕蛋白直接变成尿素排出,等于白扔钱。这时候改用棉籽粕、菜籽粕等缓释蛋白源,反而能让菌群工作更高效。
举个实际例子:河南周口的李师傅去年尝试用15%葵花籽仁饼替代豆粕,配合添加过瘤胃氨基酸。结果饲料成本降了21%,羊的日增重反而提高12%。这相当于把豆粕从"主菜"变成"调味料",用更便宜的食材调出更好的味道。
现在我们来算笔实在账。以100只育肥羊为例:

这个数据来自湖北襄阳的养殖合作社,他们通过调整配方,去年整体利润提高了18%。就像开车省油还能跑得更远,关键在于找到那个"黄金配比点"。
从国家政策来看,2025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的"豆粕减量行动"已初见成效,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5%降到13%。但据我观察,很多养殖场实际用量仍偏高,主要是担心影响生长速度。其实通过精准配比(比如表7中的12%蛋白组),完全能在保证生长的同时降低成本。
未来三年可能会出现两大变化:一是过瘤胃氨基酸成本将下降30%,二是杂粕深加工技术普及。建议养殖户现在就开始尝试渐进式调整,比如每月降低2%豆粕比例,同步观察羊群状态。就像给汽车换新机油,需要个磨合过程,但跑顺了就能省油又提效。

说到底,养羊就像做饭——小火慢炖时多放肉,大火收汁时就得调酱料。掌握好这个火候转变,才能在养殖路上越走越稳当。下次拌料时不妨想想:少的那勺豆粕,或许正是打开效益之门的钥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