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羔羊育肥饲料的核心目标是满足其快速生长阶段的能量、蛋白质及矿物质需求。羔羊在出生至出栏期间,肌肉和骨骼发育需大量优质蛋白(16%-18%)及高能量(12.7-13.2兆焦/千克)支持。例如,玉米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占比通常达55%-66%,而豆粕、棉籽粕等蛋白质原料占比约10%-30%,辅以钙、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预混料。研究显示,科学的饲料配比可使羔羊日增重达150-170克,饲料转化率提高20%以上。
1. 适应期(断奶后1-15天)
此阶段需逐步过渡饲料以减少应激。推荐配方以易消化的粗饲料为主,精料占比30%-40%,例如:玉米30%、豆粕5%、草粉62%、预混料1%。前3天仅喂干草,随后7天逐步增加精料至每日0.5千克,避免消化紊乱。
2. 快速生长期(16-45天)
调整配方提升能量浓度,玉米占比增至55%-65%,蛋白质维持在16%-18%。典型配方:玉米65%、麸皮10%、豆粕20%、磷酸氢钙1%、盐1%。此阶段需确保粗饲料(如青贮玉米、苜蓿)占比不低于30%,以促进瘤胃发育。

3. 冲刺育肥期(46-60天)
采用高能量低蛋白策略,玉米占比提升至90%,搭配少量麸皮和矿物质。例如:玉米90%、麸皮6%、骨粉2%、预混料1%。此阶段需每日分2-3次投喂精料,粗饲料自由采食,确保日均增重达200克以上。
1.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优先选用无霉变的玉米、豆粕及本地秸秆,粉碎至2-3厘米以提高适口性。粗饲料经氨化或青贮处理可提升消化率15%-20%。
2. 精准补饲与驱虫方案
羔羊每日需补充0.5-1.0千克精料,并添加0.3%-0.5%小苏打平衡瘤胃酸度。定期使用硝氯酚驱除肝片吸虫,可减少因寄生虫导致的饲料浪费。

3. 环境与饲喂管理
保持圈舍温度15-25℃,湿度低于70%,每只羔羊需0.8-1.2平方米活动空间。饲喂后2小时内清理剩余饲料,避免霉变引发腹泻。
1. 饲料利用率低
若羔羊日增重不足120克,需检查配方中能量与蛋白比例。例如,玉米占比低于55%时可导致能量不足,需调整至60%以上并添加1%-2%脂肪粉。
2.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多发时,可在饲料中添加0.1%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或0.5%蒙脱石,同时减少豆粕用量,改用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蛋白源。

3. 区域性原料适配
北方养殖区可增加棉籽粕(占比≤12%)降低成本;南方则可利用菜籽粕(占比≤15%)和木薯渣(占比10%)替代部分玉米。实证表明,区域性配方优化可使饲料成本降低8%-12%。
采用科学配方的羔羊育肥周期可缩短至60-75天,出栏体重达35-40千克,较传统养殖增效30%以上。未来趋势将聚焦功能性添加剂(如过瘤胃氨基酸)和精准营养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提升肉质与养殖效益。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