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河北某养猪场给育肥猪喂了28%的豆粕,结果出栏时五花肉分层模糊,收购商每头压价150元。这事让养殖户老张想不通:都说豆粕是好东西,咋还影响卖相了?咱们今天就唠唠,这豆粕到底是养猪的黄金还是陷阱。

先说个反常识的现象——豆粕用多了,猪肉反而容易渗水。山东农业大学做过对比实验,两组猪同样养到120公斤,豆粕用量25%的那组,屠宰后肌肉持水力只有58%,而用20%豆粕加5%菜粕的对照组,持水力飙到67%。这就好比海绵,吸不住水的肉,放市场上自然卖不上价。现在明白为啥老张的猪被压价了吧?
氨基酸平衡这事儿更玄乎。豆粕里的赖氨酸含量高,但蛋氨酸不足。浙江某猪场做过测试,把豆粕从18%提到22%,虽然日增重多了50克,可猪肉的肌内脂肪含量从3.2%降到2.8%。知道这意味着啥吗?雪花肉变瘦肉了!收购价直接每公斤差2块钱。后来他们调整配方,加了0.15%的蛋氨酸,这才把花纹养回来。
储存不当的豆粕简直就是隐形杀手。广西潮湿,有个猪场图省事,豆粕堆在墙角两个月。结果喂出来的猪肉有股哈喇味,检测发现丙二醛含量超标三倍——这指标反映的是脂肪氧化程度。现在他们学乖了,豆粕到货先过筛,霉变粒超3%的整批退货,仓库里常年备着除湿机。

最新检测技术有个狠招:近红外光谱分析。河北某屠宰场现在收猪前,先取猪毛检测豆粕代谢物含量。数据显示,当豆粕源性蛋白占总蛋白32%-35%时,猪肉的保水性和风味最佳。这区间外的,要么肉色发暗,要么煮熟后缩水严重。所以说,好猪肉真是喂出来的,这个度比黄金比例还金贵。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