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河北某养殖场发现个怪现象:同样每天打扫三次,用A饲料的兔舍氨浓度比B饲料高2.1倍。核心问题出在饲料里的粗蛋白含量——当超过18%时,未消化的蛋白质就像发酵罐里的原料,在兔子肠道里疯狂产氨。
必须掌握的数据:
对比试验证明:用发酵菜籽粕替代30%豆粕,氨排放降28%的同时,每吨饲料成本直降180元。其原理在于:
经济型配方对比表
传统配方 | 改良配方 |
---|---|
豆粕24% | 菜籽粕16%+芝麻饼8% |
玉米60% | 玉米52%+米糠8% |
石粉1.5% | 植酸酶0.02%+贝壳粉1% |
新手常踩的坑看得人心疼:
实战配方(育肥期专用):
→ 膨化玉米50%(消化率提升22%)
→ 苜蓿颗粒15%(优质纤维来源)
→ 脱毒棉籽粕10%(成本比豆粕低40%)
→ 复合酶0.3%(含木聚糖酶+果胶酶)
→ 蒙脱石粉2%(氨分子吸附量达150ml/g)
在江苏某8000只规模兔场,分时段喂料法(早6点70%+晚5点30%)使粪便成形度提升38%,配合漏粪板10°倾斜角调整,氨气检测值稳定在8ppm以下。必须坚持的细节:
现在越来越多的养殖场采用菌酶协同型饲料,个人实践发现,在梅雨季添加 0.15%丝兰提取物,配合每天增加两次刮粪频率,能将垫料区氨味控制在人类嗅觉阈值的 1/4以下。但必须注意:任何饲料改良都需要 5-7天过渡期,突然换料可能引发7-10%的采食量下降,这事儿就像给兔子换手机号——得慢慢适应!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