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肉类加工企业去年面临艰难抉择——每月需要补充2000吨蛋白原料,是直接进口冷冻猪肉,还是进口大豆自配饲料?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题,背后牵动着成本核算、供应链安全、政策风险等多重因素。进口肉还是进口饲料的决策,正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级命题。

成本账本里的隐藏差异
2025年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进口冷冻猪肉到岸均价为4300美元/吨,而进口大豆仅需600美元/吨。但换算成等量蛋白成本后:
| 品类 | 蛋白含量 | 吨成本 | 每公斤蛋白成本 |
|---|---|---|---|
| 冷冻猪肉 | 18% | 4300美元 | 23.89美元 |
| 大豆 | 36% | 600美元 | 16.67美元 |
|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产品进口白皮书) | |||
| 这个对比说明,单纯看单价容易误判,必须进行营养换算。但饲料加工环节增加的成本(约800元/吨)也需计入总账。 |
供应链风险的蝴蝶效应
广东某食品集团2025年的教训值得警惕:
政策调控的双刃剑效应
2025年我国调整两项关键政策:

市场适应的现实考题
山东某火腿肠生产商发现:
环境成本的量化难题
隐性成本常被忽视:
近期参加行业论坛时,发现头部企业开始布局第三种选择——在东南亚建养殖基地。这种"饲料进口+海外养殖+成品进口"的新模式,或许能破解传统选择题的困境。毕竟在全球化重构的今天,产业链的弹性布局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